关键词 海权 生产力 舰船
○马骏杰
19世纪中叶,美国海军战略家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明确提出了海权理论,世界海军遂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世界格局也为之迅猛演变。事实上,海权在马汉提出其理论之前,已存在数千年之久。古希腊哲学家西塞罗早就指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后来许多哲学家、政治家都反复论证过这一观点,强调海权控制海洋的一面。
《海洋变局5000年》就是以海权为线索,探索和研究人类与海洋互动而引发社会变革的力作。它不仅向人们展现了一幅世界海洋变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而且揭示了世界海洋变局衍生的历史规律。
仔细阅读《海洋变局5000年》,会给我们留下以下深刻印象。
第一,以海权为线索探求世界历史发展的内部动力,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动力学说的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作者张炜深刻分析了海权的本质,把海权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部分,敏锐地指出,海权的“硬实力”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软实力”“就是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集中表现在国家对经济结构的选择和对海权的理性认识,特别是以海权理论为指导的、主动的海上力量运用”。这就为海权与世界海洋变局之间的互动关系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
第二,以海权的重要构成要素——舰船的发展特征为标志,划分海权发展的历史阶段,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阶段的另类表达。世界历史的划分是以社会性质的变化作为标志的,而引起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动力则是生产力的变革。作为海权构成要素之一的舰船,其发展水平是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生产力发展的直接结果。它不仅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而且直接参与到社会变革当中。
正如宋元交替之际发生的崖山海战,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舰船之间的较量,舰船在这次朝代更替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作者力图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权导引海洋变局的历史进程这两条线索的交叉影响,“揭示海洋完全不同于陆地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揭示为什么舰船与海权能够对大国兴衰及世界性海洋变局产生如此重要的影响”。
第三,以世界海洋变局与中国海洋变局交互推进为叙述方法,是对中国海权与世界海权关系的深刻揭示。中国海权发展史应当是世界海权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海洋文明并不晚于西方,在明代以前曾经领先于世界,出现了郑和七下西洋的旷世壮举,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世界海权发展的一种形态。
然而到了近代地理大发现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性质的海权发展推开了一个海洋拓殖时代,跨海越洋的全球性商品贸易和殖民占领逐步打开了欧洲以外国家的大门,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就这样成为新一轮海洋变局的牺牲品,世界海权的发展呈严重失衡状态。作者始终以世界历史发展的视野辩证审视中国海权的演变,在中外对比中总结中国海权的成败得失,为新时代中国海权建设和发展导出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