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周易》 卦爻辞 象数逻辑
○王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部《周易》,演天下之道,究万物真理,被称之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蕴含的丰富哲思到今天仍熠熠生辉,是一部当之无愧的中华原典。
近日,西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易学研究新作《〈周易〉卦爻辞校释》,该书作者是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副所长、西南大学出土文献综合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化平。作为一部典籍校释作品,该书利用传世文献中的异文材料和近年新出文献,对卦爻辞作了全面校勘。从初稿到成书,王化平花了9年时间,不断地推翻精进,才使得这部佳作走进公众视野。
既采撷古注,又吸收新义。《〈周易〉卦爻辞校释》对《周易》六十四卦的卦爻辞做了逐卦逐爻的校勘、注释,全书依今本《周易》卦序展开,每条卦爻辞之下有“异文”“易传”“释义”三部分。“异文”旨在辨析异文、校勘经文,是“释义”的基础。“释义”重在训释卦爻辞,以训诂为主。“易传”是“释义”的参考。
除了内部用例外,《〈周易〉卦爻辞校释》还有外部用例。《周易》虽然艰涩难懂,但作者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从《诗经》《左传》等古籍中引用同期语料或古史故事,使人茅塞顿开。该书在吸收前人研究基础上,又有新思考。比如解释咸卦时,作者没有采信一些古文字学者的看法,坚持认为“咸”宜读为“感”,不宜依“钦”字作解。“我既不主张经、传分观,也不主张完全循着传统经传合观的思路去解释经文。我一方面用到一些出土文献及古文字学带来的新知识,另一方面又注意卦爻辞的特殊性和系统性。”这是王化平的创作思想。
寻求象数逻辑和语言学的平衡。《周易》的最大独特性是用诗性的语言承载了卜筮的功能。卦爻辞的解释最好能够说明何以有吉凶休咎之不同,因此有时不能不兼顾象数。就训释卦爻辞来说,象数不仅是易学问题,也是语言学问题。任何语言都有其语境,象数就是卦爻辞的语境之一。
该书注释卦爻辞时,虽用一些象数方法,但力求克制,以免演绎过度。具体来说,基本不涉及汉以后的象数,所用者大体不出《彖》《象》二传和《左传》《国语》的范围,卦象主要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父母六子,爻方面主要是阴阳和爻位。不求变化多端,但求简洁平实。卦爻辞本为卜筮之用,完全摒弃象数过于极端。卦爻辞创作时间较早,不在西周初年,就在西周中晚期,所用象数直接、简单的可能性更大,过于复杂多出于后人的演绎。
《周易》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原典,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几乎是全方位的。《〈周易〉卦爻辞校释》的出版不仅有益于易学研究,而且有益于国学经典、传统文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