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融合出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出版融合重点项目巡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引用 [1]聂慧超. 专业出版或成行业智能升级核心力量 [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5-09-26(03). 放大 缩小 默认   
出版融合重点项目巡展
专业出版或成行业智能升级核心力量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聂慧超

  9月5日,“2025年度出版融合发展工程重点项目”发布,40个内容优质、技术领先、模式新颖的重点项目入选。该工程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趋势,着眼壮大数字时代出版主流阵地,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取得更明显成效。入选项目类型包括弘扬中华文化类项目、赋能千行百业创新发展类项目、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类项目、服务教育现代化类项目以及探索应用人工智能类项目。

  今天的出版融合已经不是“技术+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对内容生产、传播、消费的系统性重构,是在“破界”与“深耕”之间寻找平衡。从本次入选的重点项目看,出版业在融合发展上取得了哪些成效和突破?下一步为推动出版融合向深向实发展,有哪些发力方向?如何打破出版融合困局,解锁转型升级密码?为此我们推出系列报道,为读者作重点项目“巡展”(链接:2025年9月19日第6~7版“破界还是深耕?‘金钥匙’解锁出版融合密码”)。

  中国经典水利史料数据库:以多维史料体系助力水文化创造性转化

  ■马爱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项目简况 中国经典水利史料数据库以数字化手段实现对水利文化遗产的抢救性挖掘,并以灵活、高效的阅读及检索功能为用户提供优质知识服务。通过对纸质典籍中残缺、模糊或损毁严重的水利地图进行高精度扫描、专业审校、拼接,整理一批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珍稀舆图;利用横向分析与时间轴可视化技术,对散见于各类文献中的谕旨、奏章进行系统梳理,清晰呈现历代治水决策与工程实践脉络。该数据库主要服务于水利领域专业人士、历史与古籍研究学者、地图绘制技术与地图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人员,以及其他文化与出版从业者、相关专业学生群体。

  在内容方面,该数据库以“全、精、专”为核心,实现水利史料的创新性展现,打破传统文献的时空局限性。一是经典古籍全覆盖。系统收录了经点校整理、繁体排录、数字化标引的水利经典古籍,涵盖从先秦到民国的治水理论、技术记载与工程实录,内容涉及历代治水经验总结、水利制度、官员和水利专家治水主张及构想、水利地形和水利工程描绘等。在文献、图片、谕旨奏章等主体子库外,还构建了多媒体资料、影印资料、档案资料、碑拓等预扩展资源空间。

  二是珍稀舆图高精度呈现。汇聚海内外珍稀水利古地图6000余幅,清晰还原历史上的河道变迁、水利工程布局等,水利历史图片主要收录了水利经典古籍、历代治河奏折呈表、海内外各藏书机构中的珍稀地图,并按主题特色进行多维度专题分类,包括流域、朝代、出处、绘制技法、专题类别、版本特点、形式构成等多个维度;对所收历史图片进行深度阐释,以图说史,从地图文化史的角度,对图片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描绘特点、时代意义等进行深入论证,从水利专业视角、历史视角、地理视角、绘制技术视角、文物视角、美术视角对这些珍稀地图进行深层解析,可为研究古代水利,助力现代水利提供重要参考。

  三是官方文书专项收录。大量文献中存在奏章和谕旨,价值很高。为此,聘请专家对文献中的每一个奏章和谕旨进行标注,除了提取完整内容,还标注了每一份奏章的时间、所涉及的重要水利人物和重大事件。构建了西汉至明清与治水相关的谕旨、奏章等官方文献,系统展现了历代朝廷对水利的治理决策与制度演变,填补了该领域的史料空白。

  数据库的内容资源汇聚了水利部各流域管理机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以及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学者和专家200余人的作者队伍的工作成果,集中了水利史专家、古籍整理学者、编辑出版、质量检查等多个团队的智慧。在数字化技术路径上,该数据库突出“修复+整合+智能”的建设思路,通过全流程数字化处理、智能检索与定位、信息增值与关联,实现史料的“可知、可感、可用”。总体来看,该项目在学术与文化领域产生深远影响,除了入选“2025年度出版融合发展工程重点项目”,还荣获“2020年度全国新闻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2021年度中国数字出版创新论坛“出版融合发展优秀案例年度推优”等奖项。

  未来计划 该数据库平台预留了历史档案、碑拓、影印资料、多媒体资料等子库扩展接口,具备较强的系统兼容性和可持续演进能力。数据库计划于2025年完成全面升级改造,重点围绕四方面推进:一是扩充资源储备,精选更多水利相关的古籍、舆图、文书等内容进行数字化,提升数据库效能;二是持续优化检索系统与用户交互体验,强化多终端适配能力,尤其是微信端功能扩展;三是增强数据统计与分析模块,支持用户行为追踪与资源利用分析,为个性化服务与精准营销提供依据;四是推进与其他数据库平台的统一管理整合,实现资源互联互通,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服务效能。

  融合感悟 未来,出版融合将更加强调以内容为核心、以数据为驱动、以服务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推动传统出版与数字技术、科研服务、教育培训等多元业态交叉融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传媒集团也将继续依托自身在水利领域的权威内容资源和品牌优势,积极践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竭力推动水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践提供坚实支撑。

  人卫inside知识库

  以出版融合之力,赋能医疗信息系统智能化升级

  ■于 娜(北京人卫智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 琪(卫宁健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总监)

  项目简况 人卫inside知识库通过为临床决策辅助系统、智能问诊系统、电子病历系统等提供知识支撑,助力医疗服务效率提升与资源合理配置,降低了基层医疗机构获取高质量医学知识的门槛,推动了医疗资源均衡分配。目前,知识库已部署超1000家医院及区域医疗项目,帮助其中68家医院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五级及以上评审,覆盖245万名医务人员。

  传统模式下,医疗信息化企业多依赖自建知识库或采购国外知识库,面临知识科学性不足、时效性滞后、知识来源合规风险高、医疗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随着医疗信息化建设和智能诊疗的发展,医疗信息化转型对高质量专业知识数据的需求愈发凸显。在此背景下,人卫inside知识库重点探索并实践如何将我国医学专业出版机构的高质量内容转化为计算机可读知识数据,解决医疗信息系统智能升级可使用知识数据的科学性、规范性、时效性、合法性问题,以提高人工智能应用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人卫inside知识库的所有知识均由中国专家主导生产,确保内容高度贴合中国医疗场景,避免了国外知识库“水土不服”的问题。这种权威性与本土化并重的内容定位,不仅提升了医疗决策的科学性,也降低了因知识差异导致的医疗风险。

  在技术层面,该项目实现了四大突破。一是通过私有化内容打包、分发与鉴权技术,确保知识传输的安全性,防止数据泄露与非法访问;二是通过采用人卫标准术语索引技术与语义向量检索技术,提升知识发现与调取效率;三是开发在线编审和智能审校系统,进一步提升知识生产效率和质量;四是融入区块链确权技术,将数据化知识生产与区块链技术融合,实现稿件版权确权、商业秘密访问留痕存证等功能,为知识的合法合规使用提供技术支撑。

  人卫inside知识库项目服务对象包括医院机构、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商、智慧医疗科技企业及医务工作者。通过与卫宁健康科技集团的合作,深入了解用户应用场景,探索出系统集成、独立部署、大模型支持三大服务模式,实现了对医疗生态的多层次覆盖。

  经济效益方面,该项目累计收入达4096万元,近两年收入分别为983万元和1003万元,商业模式在融合出版赋能行业应用方面已相对成熟。

  未来计划 人卫inside知识库未来将聚焦三大方向持续升级,在巩固知识服务优势的同时,积极探索向数据服务的延伸与融合:一是填补专科空白,2025年底将推出人卫标准临床专科知识库内容,覆盖23个一级学科、101个亚专业;二是突破算法瓶颈,进一步优化向量搜索效率、开放RAG(检索增强生成)模式API接口(应用程序编程接口)以降低用户使用门槛;三是深化跨行业合作,与垂直领域大模型公司、智慧医疗公司、数据交易所等开展深入调研,探索多方共赢的医学知识数据服务生态。

  融合感悟 随着“出版+AI”“出版赋能行业应用”模式的深化,科技出版有望成为推动行业智能化升级的核心力量。实现这一突破的前提在于,科技出版能否成为知识要素的配置枢纽或者关键一环。现阶段,重点发力点在构建四维支撑体系:一是建立垂直领域的知识架构,夯实知识数据应用基础;二是研发行业专用算法模型,降低技术应用门槛;三是构建跨平台协作网络拓宽应用场景;四是完善伦理治理机制,包含算法审计与数字水印防伪系统等,确保合规发展。一旦支撑体系成型,便能突破出版的传统业务边界,在AI时代占据价值链高端位置。

  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

  打造科技期刊出版融合标杆

  ■沈锡宾(《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新媒体部主任)

  项目简况 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是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为顺应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趋势、探索多元出版模式、加快数字化转型而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文数据库。数据库汇聚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及80余种加盟医学期刊的优质内容。2020年该项目荣获中国版权“最佳版权实践奖”,2021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提名项目。目前,数据库服务机构超过2000家,注册个人用户超146万人,累计文献阅读近4亿次、下载近1亿次,已成为行业内知识传播、学科交流与学术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为保障数据库高质量运行,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组建了覆盖产品设计、技术开发与市场运营的专业团队。项目研发主要由《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自有资金投入,后续获得中国科协与“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等支持,同时通过数据库订阅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内容资源建设上,数据库汇聚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及80余种加盟医学期刊的核心资源。截至2025年9月,已收录生物医学期刊277种,累计收录文献140余万篇、图表119万张,形成了医药卫生领域数量多、影响大、权威性强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进一步拓展资源维度,同步建设三大特色数据库:图表数据库可从文章中抽取图表并反向定位至原文;指南数据库收录中华医学会发布的指南与共识的电子版本,是国内权威、更新快速的诊疗指南类文献仓储,当前收录临床指南超过8000项;病例数据库收录所有期刊的临床案例类文献,当前案例数据超过12万例。

  在服务覆盖与模式创新上,数据库采用了混合OA模式。数据库的服务网络已延伸至国家及省级图书馆、地方卫生健康部门与信息中心、综合高校医学院、各级医疗机构及医疗相关企业等,主要服务医学科研人员、临床医师及医学院校师生等专业群体。

  面对我国科技期刊“散、小、弱”、资源不集中的现实,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以集约化为抓手,推进内容采编与评审的集约化,延伸至期刊的结构化排版;同时完善配套管理制度,有效提升在线出版时效。目前,数据库已完成多轮版本迭代。项目初期因技术力量薄弱需依托外部公司实施;随着杂志社技术力量及产品品牌价值的不断外溢,实现了从外部依赖到自主可控的转变,并通过不断与国内的大模型技术公司开展战略合作,为下一步新质生产力赋能奠定基础。

  未来计划 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将持续提升数据库的智能化水平,依托自主可控的“知识中台”,拓展智能检索、文献综述、文献比较、智能研读等高附加值功能;并持续优化界面与体验,扩大应用场景,深化与国际知名数据库的合作,推动中国医学期刊更好地走向世界。

  融合感悟 出版融合是大势所趋。要实现“科技强国”亦需“期刊强国”,二者相辅相成。融合发展突破了科技期刊“小、散、弱”的瓶颈,集中实现采编、生产、传播与知识服务,使内容传播更高效、知识服务更精准,真正践行“让优质内容造福行业”的宗旨。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将秉持“不忘传承、不断创新”的理念,以开放姿态持续探索学术出版转型,为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高质量发展与世界一流期刊建设贡献力量。

  国别区域与全球治理数据平台

  以“权威资源+智能技术”引领出版融合新实践

  ■冀祥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

  项目简况 国别区域与全球治理数据平台(CRGG)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依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支持的新编《列国志》《国际组织志》、中国社会科学院指导的“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出版工程”等系列权威资源,精心打造的综合性学术智库平台,致力于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助力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

  平台面向高校、科研机构、智库、外事部门、涉外企业及国际事务关注者,提供文献服务、数据查询、研究工具和定制化解决方案。平台现拥有 300 余家机构用户、近 40 万个人用户,累计收入近 3000 万元,稳定的资金链为后续研发提供了坚实支撑。在国际影响力拓展方面,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已逐步关注并应用平台资源。同时,平台凭借突出的学术价值与创新能力,入选“2025 年度出版融合发展重点项目”、“十三五” 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增补项目、国家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库等多项国家级重点项目,并斩获多项行业权威奖项,进一步彰显了自身在学术研究与产业融合领域的标杆地位。

  国别区域与全球治理数据平台系统整合196个国家和近7000个国际组织的科研成果、政策文件及一手数据,收录图书5000余种、文章30余万篇、统计数据120万条、国际组织文件23万余份。平台建设过程中,面对资源规模不足且冷门资料匮乏,我们通过爬虫和多语种语料处理技术,合规采集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公开文件、数据,持续扩大资源规模;与社科院系统及高校合作,逐步补足冷门小国与稀缺地区研究资源,弥补国内数据库的空白。

  同时,我们以“出版+数据+AI”深度融合为核心进行数字化转型。一方面,围绕《列国志》《国际组织志》等出版社重点出版工程持续推动权威成果的数字化开发,持续扩大资源规模,如依托平台资源,不到半年就完成22本《文化中行:‘一带一路’国别文化手册》的编写;另一方面,依托大数据、AI和知识图谱等技术,把内容资源打造成可视化、可对比、可重组的知识资产,实现学术出版内容向工具与服务的价值转化,如运用大数据技术,打造了“数说列国”专题,提供数据可视化、数据对比分析等服务;打造了科研AI助手和编辑AI助手,提供智能问答、写作辅助、智能标引和内容风险预警。我们还在推进打造区域国别研究大模型,致力于开发多模态交互功能。

  为解决平台传播渠道不畅与社会化传播不足的问题,我们利用社科文献出版社国别区域出版优势和图书宣传推广渠道,在平台上线初期形成联动叠加效应,并通过“列国有声”产品,将专业内容转化为通俗叙事,扩大受众群体。

  该项目团队坚持“小而精”的配置,现有10人核心团队。项目初期以社科文献出版社自筹为主,累计投入近1000万元,如今已形成“自主造血”的营利模式:核心收入来自高校图书馆、科研机构的数据库采购,其次是为机构提供定制化学术科研服务平台的技术服务费,还有定制出版、有声书授权等衍生收入。比如为黑龙江社科院、宁夏大学等定制学术科研服务平台,累计收入超过400万元。

  未来计划 一是内容深化。紧跟新编《列国志》《国际组织志》和“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出版工程”等重点出版项目的出版进度,加快数字化开发,扩大特色资源规模;加强与区域国别研究机构、高校的共建合作,补充冷门小国与新兴地区的研究资料,形成更完整的全球区域国别研究学术地图。二是技术升级。加大研发力度,建设区域国别学语料库与知识向量库,打造专业大模型,实现多语种与多文献整合、检索、摘要和翻译,解决在有限时间内处理大量外文资料的难题。开发多模态交互功能,支持文本检索、语音问答、图表生成,计划加入VR场景模拟。三是服务拓展。从“为机构建平台”升级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面向学者提供科研工具包,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地图、数据可视化与大模型问答;面向高校设计开发“区域国别人才数智实训室”,整合课程资源、开展在线教育、提供科研工具、助力人才培养;面向涉外企业推出“国别风险预警系统”,基于实时数据推送政策变动、社会舆情等风险信息。

  融合感悟 当前,出版融合已迈入以“智慧化、平台化、全球化”为核心的深度发展阶段,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正推动出版业实现质变。出版融合不再是技术与内容的表层结合,而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的知识服务升级。我们应聚焦“内容价值+技术动能+生态协同”的发展图谱,通过“出版+”跨界融合构建多元业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融合出版
   第04版:广告
   第05版:武汉书展
   第06版:武汉书展
   第07版:武汉书展
   第08版:分销新视野
   第09版:出版报道
   第10版:出版报道
   第11版:出版报道
   第12版:专版
   第13版:世界出版
   第14版:访谈·主题书单
   第15版:资讯
   第16版:业者论坛
   第17版:成长教育周报
   第18版:成长教育 高考用书
   第19版:成长教育 研学实践
   第20版:成长教育 优案推介
   第21版:中缝
   第22版:中缝
专业出版或成行业智能升级核心力量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融合出版03专业出版或成行业智能升级核心力量 2025-09-26 2 2025年09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