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人:南香红(记者,非虚构作家) □采访人:张佳璇(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当《731》的电影镜头聚焦于过去的残暴,南香红的文字却在提醒我们:细菌战从未只是历史,它仍未结束,它关乎未来的警示、人性的底线,以及每一个“看见者”不能再背过身的责任。
“越是沉重的历史,作者越要冷静克制。”——谈及《没有结束的细菌战》创作过程,南香红反复强调冷静克制。细菌战本身的残酷性已不需要任何写作技巧渲染,仅客观陈述便能掀起读者情绪的巨浪。南香红用20年时间,像一名执着的考古学者,挖掘着一段被刻意抹去、却从未离开的黑暗记忆。她追踪的,不只是史料中冰冷的死亡数字,而是一场仍在呼吸的灾难——鼠疫的幽灵仍在衢州的鼠群间潜伏,炭疽菌的伤痕在“烂脚”老人的身体上溃烂,而日本政府至今未弯下的膝盖,让这场细菌战在法律与良知乃至生存的层面,始终“没有结束”。
□是什么契机让你决定投入数十年的时间,深入追踪和书写日本细菌战?
■契机是2002年,我当时在《南方周末》北京记者站工作,接到采访王选的任务。那时她刚结束细菌战一审诉讼,判决结果刚出。之后,我一直跟踪报道到现在。在此过程中,我越来越意识到这段历史的重要性和记录它的紧迫性。
□你如何评价王选及其团队数十年的努力?最让你触动或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细菌战诉讼原告团现在已不存在。这个团队从1997年第一次起诉,1998年开庭,一直到2007年最后一审判决,坚持了十多年。最了不起的成就是:日本法院首次在法律层面认定了细菌战的事实。判决书认定日本731部队在陆军中央的命令下,在衢州、宁波、常德、江山等地使用细菌武器,造成居民因感染鼠疫、霍乱导致死亡,这种行为违反《日内瓦议定书》和国际惯例,日本政府负有国家责任。诉讼结束后,王选团队转向田野调查,多次到美国档案馆查阅资料,整理出6册《日本生物武器作战调查资料》。在山东潍河流域进行细菌战调查,记录了3000个村民的口述历史,现在还在做细菌战“烂脚”患者的调查。他们锲而不舍的精神令人感动。
□书名《没有结束的细菌战》中“没有结束”的多重含义是什么?
■确定这个书名时我再三斟酌,最终选定“没有结束”,因为它包含多重含义。
首先,细菌战的大量事实还没被完全揭开,我们所知道的仅冰山一角。日军在中国进行了多次、多地区、多菌种的细菌攻击,而我们目前了解得非常有限。因大量资料尚未公开,日本政府从未承认实施过细菌战。比如诉讼中使用的重要证据——《井本日记》,在被日本学者发现从日本防卫厅档案馆抄录下来并公开后,又被日本防卫厅藏起来,目前仍处于不能查阅的状态。
其次,细菌战的隐患并未去除,一直延续至今,造成的伤害仍在继续。目前在义乌、常德、衢州等地,相关部门一直在进行相关的防疫工作,还在抓老鼠监测。在衢州,几次检测结果都显示老鼠身上的鼠疫风险指标超标,这意味着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鼠疫有可能再次发生。
另外,受害者没有得到相应的精神抚慰,他们的伤痛依然存在,对家庭的影响持续至今,也没有得到任何道歉。
同时,这个标题也想警示人们,细菌战在未来并非不可能再次发生。国际社会对细菌武器的认识远不如对核武器的认识深入,防止细菌武器的国际共识和联盟也没有像核武器那样牢固。
□当下有个流行的说法叫“回旋镖”,意指恶行终将反噬自身。日本进行的生物武器研究,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以“回旋镖”的方式伤害了自己?
■确实存在这样的案例。一些731部队成员回国后,竟利用当时的研究成果,比如“真空泵采血技术”创办企业,生产血液制品,在朝鲜战争期间供应美军大发横财。后来这些未被严格检验的血液产品回流至日本国内,导致大量日本人感染丙型肝炎、艾滋病等疾病。据记载,超过2000人因输入这些血液制品感染艾滋病毒,引发多起轰动日本的诉讼案。可见,违背伦理的研究成果,即便带来一时利益,最终也可能造成广泛而深远的伤害。
□书中哪些关键遗址的探访最让你触动?
■该书的重点是走访细菌战受害地区。这些地方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宁波将整个受攻击区域围起来焚烧;衢州从1940年遭受攻击后,到现在仍持续不断地反复防疫;浙江浙赣铁路沿线城市、村庄大量的“烂脚”患者令人触目惊心。虽然“烂脚”与细菌战的直接证据链条尚未完全建立——具体哪次攻击,用什么方法撒播无法确立,但可以确定“烂脚”是受到炭疽、鼻疽菌(由731部队大量生产并用于实战)感染造成的,并且病例大量集中在1940~1943年间发生。
□崇山村村民自费修建祠堂、刻写死难者姓名等细节,这些个体记忆如何补全宏观叙事?
■光说细菌战有多残酷、令人发指,无法让人真正了解细菌战的全貌。在写书时,我特别注意“如何展现”——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具体的人、具体的故事,挖掘细节。崇山村是我采访的起点,崇山村村民自己集资重修曲江祠祠堂,用作细菌战展览馆,后来政府拨款建了新的细菌战历史陈列馆。接触当地居民后发现,细菌战在他们心中并没有过去,他们的战争记忆和个体苦难经历依然鲜活。
比如写常德,我想展现一个城市被攻击后是什么样,“桃花源里的生物战”一章作了还原现场描写,就是让读者能够看见并进入现场;我详细描写防疫战、细菌战如何从天而降等细节,是为了还原细菌战的实际情形。像日本原子弹爆炸后有了《广岛》等文学作品以及影视作品,细菌战同样需要让群众了解,一旦受到细菌武器攻击会是什么样子,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细菌战。
□在处理石井四郎用2000伏电压做活体实验等残酷场景时,如何把握真实性与可读性的边界?
■作为同胞,看到细菌战的相关事实会产生激烈的情绪。如何不让情绪干扰事实?描述2000伏电压实验,我只引用了当事人的日记,并没有做任何评述。
我在写这本书时非常克制,极力做到客观冷静,如果发表太多感慨、情绪和评论,反而会干扰事情本身的力量。事实本身的残酷性已经包含了很多内容,事实本身就很有力量。读者看到后,自然会产生自己的感慨和愤怒。作者不需要过度表达自我的判断、评价和情绪。
至于文学性,我比较注重讲故事,不想让作品变成材料的堆砌。我用人物(比如王选作为主要人物)、用故事、用事件去发展线索,把它们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在组合这些故事时,我借助了一些文学表达方法,比如设置冲突、制造悬念等,但在这些手法之下所用的内容严格控制在非虚构范畴内。
□当前,包括影视作品(如电影《731》等)等多种艺术形式都在帮助公众铭记这段历史。在今天重温这段历史,有何意义?
■通过书籍、电影、纪念馆、口述历史等不同形式的记忆传播,原本被遮蔽的历史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这一话题时,知之者甚少;而现在,关注和了解的人明显增多。这种集体记忆的形成,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就像日本一些市民团体坚持调查真相30多年,最终将日本政府隐瞒的死亡人数从6万修正到50万,并成功申报世界记忆遗产,获得国际承认——他们靠的是持续的发声和行动。细菌战不仅是中国的历史创伤,也是全人类应共同面对的教训。它提醒我们生物武器的可怕,以及恢复真相与伸张正义的必要性。只有让更多人知道、看见、铭记,才能避免人类重蹈覆辙。
□通过深入研究,你认为哪些“不为人知的真相”或关键细节最应该被当今世界记住和反思的?
■我认为细菌、生物武器作为一种非常规战争手段,未来的生物武器可能不仅是细菌层面,而是病毒层面。用生物武器攻击人类、攻击自然界一切有生命的存在,是一种非常残酷的战争手段,其残酷程度不亚于核武器,甚至在某些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
细菌武器造成的影响具有隐蔽性、绵延性,污染难以清除,对生命的戕害更加深远。到目前为止,细菌武器到底在中国造成了多大程度、多大面积的伤害,无明确记录。这本身就是一个有待揭示的事实,需要更多的研究调查及日方公开相关资料。
细菌战不像常规战争有一个明确的结束点,它还在继续,还可能出现更多令人震惊的证据材料。我们不仅要记住,还要行动:要进一步搞清楚细菌战的真相,对还在世的受害者进行精神抚慰(比如书中记载的针对“烂脚”患者的救助行动,实际上就是一种对战争创伤的疗愈)。让细菌战的真相更加大白于天下。若不知道它到底造成了怎样的伤害,对它危害性的认知会受影响,对战争责任的认识也会受影响。
□作为一位非虚构作家,你如何处理海量史料与叙事可读性之间的关系?在写作过程中,如何平衡客观记录与情感投入?
■关于史料与叙事,我的方法是以故事结构承载史料。非虚构写作尤其长篇,其实非常类似小说创作:需要找到主线逻辑和叙事节奏,将史料编织进故事发展中——要有冲突、有场景、有人物、有细节。唯一不同的是,所有内容必须严格基于事实,不能虚构。我的非虚构的架构方法是学会“用事实讲故事”。
关于客观与情感,总结来说是:让事实本身说话,克制主观渲染。越是沉重的历史,作者越要冷静克制。读者的愤怒与感动应来自于事实本身的力量,而非作者的议论或抒情。我在写作时刻意保持冷静的笔调,正是因为信任事实本身足够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