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传统出版而言,在选题和产品上的竞争实际也是对作者资源的竞争。出版社在作家资源的开发与维护上面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天价版税、印数、媒体曝光率、全方位营销方案……为争夺有限的资源,出版社不断开出优厚条件以吸引作家。由此引起的作家重复授权和作品质量下降等后果也开始显现,这种争夺带来的成本对出版社而言也越来越不堪重负。现在,多家出版社尝试与作家进行“战略合作”,签约其首发权及首选权。这是资源过度竞争背景下的另辟蹊径,是不能独家垄断下的创新之举,亦或是无奈之下的权宜之计呢?
继年初与15 名儿童插图画家签约并展开整体战略合作之后,今年7 月底,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又与任溶溶、张之路、沈石溪、汤素兰、周锐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管家琪、桂文亚等知名儿童文学作家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作家将作品首选权、首发权授与浙少社,浙少社则整合其编辑、营销、出版力量为这些作者打造品牌图书。对于签约战略作家,浙少社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样的大规模合作在行业内尚属首次。作为连续7年领跑国内少儿市场的专业社之一,浙少社面对版权市场混乱的现状,签约作家进行品牌合作,也是希望通过这次联合,净化原创资源整合的环境,推动少儿出版以更规范、更专业的姿态应对行业转型。这些知名作家的签约也反映出他们对这一整合方式的认可。除了上述几位作家,浙少社还与孙幼军、金波、杨红樱、伍美珍等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签订了重点作品合作项目。而在浙少社之前,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与郑渊洁、长江文艺出版社与郭敬明的签约合作也早成为出版社与作家双赢的典范。
同样将签约作家取得首发权视为资源整合战略重要内容的还有希望出版社。与浙少社签约知名作家不同,希望出版社牵手新锐作家显然是其开发、规划新作家资源的开始。今年8 月,希望出版社签下了儿童文学作家徐玲,获得其作品的首发权与首选权。徐玲是希望出版社提出“整合资源,提速2010”的发展战略后,推出的首位星级作家。此次合作也被双方视作打造品牌作家、品牌图书的一次成功牵手。
然而,正如某文艺社编辑所说,知名作家的确销量有保障,但资源维护的成本也是相当高的;而培养新人的风险又不得不考虑。面对这样的资源与市场两难,出版社又当如何作为?事实上,除了数量有限的知名作家,首发权更适合运用于新作者的开发上。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市场部负责人龚军辉介绍,该社就以扶植新人和发现边缘化作者为主要途径开发潜力作家资源。比如,该社去年出版的一套丛书,推出了12 位新人,并从中发现了具有重点推广价值的作者。与下力气扶植新作者对应,战略合作、资源合作无疑也可以拓展到更高的领域。10 月14 日,重庆出版集团与盛大文学举行签约仪式,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取得盛大文学网络作品实体出版的首发权与首选权。重庆出版集团相关项目负责人表示,重庆出版集团与盛大文学将主要在原创作品资源板块进行合作。传统出版社在选题更新、了解新作家的及时性上和民营公司、网络文学公司等相比有所欠缺,而与其合作能够有效地弥补这一点。据了解,除了将选择盛大的网络文学作品出版以外,重庆出版集团也会拿出部分图书,与盛大进行电子版权的合作。不难看出,盛大作为国内最大的网络文学平台,拥有较为成熟的数字出版运营经验和广大的读者群体,双方合作在实现资源协同调配的同时,构建全新的商业合作模式。这也显示出,资源整合已不再单纯停留在作家、作品的层面上,而正在实现线上与线下、电子出版与纸质出版的整合运营。
不过也有不少业内人士提出,虽然首发权、首选权并不意味着对该作家作品的垄断,但以这种方式聚拢知名作家让“争不到、也争不过”的其他出版社感到了无奈。某家正在运作签约作者的出版社市场负责人坦言,说到底,签约也是出版社的无奈之举。“作家金贵,出版社又想留下资源,不签不行啊。”知名作家有限,想笼络有潜力的作家又不得不签约,出版社的被动一览无余。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品牌作家与品牌社联合的方式日渐被出版社视作推动品牌延伸、改善其自身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它对于规范资源市场、提升作家有多大影响呢?来自作家方面的反应,似乎传递了另一种声音。与某出版社签订首发权的知名作家表示,除了宣传力度的短期提升,并没感受到签约带来的明显变化。他表示,目前市场活跃,而作家资源的重要性提升,出版社在这方面也更加下功夫,主要还是围绕畅销、知名作家。但就作者而言,无论与出版社采取怎样的合作方式,对其写作并不会带来影响。对于知名作家来说,长期合作培养起的默契以及业已形成的品牌影响力是他们选择出版社时的重要考量因素。一位刚刚换了新东家的网络人气作者则坦率地表示,战略合作的提法在具体的操作中并没有表现出来,概念和方向都很模糊;而她签订首发权、首选权的动力直接来自高版税、高印数、高曝光率。这位作者抱怨说,之前的出版社未能兑现宣传承诺,宣传力度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其知名度的提升。而新的合作伙伴开出优厚的版税和大规模造势宣传诱惑,最终让她毫不犹豫地选择“转会”。
大批签约知名作家、争夺首发权,或许是出版社在合作过程中自民营公司学到的一个资源维护方式。以前出版社与签约作家的合作,多是零散的,而目前开始通过签约规模建立和传播影响力,一方面显示出在目前传统出版市场增长减缓的情况下,出版方抢占上游资源的迫切性;另一方面,集中作家资源,垫高门槛排除部分实力较弱的竞争者,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优势出版社集中度持续提高。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目前国内还没有国外出版业中常见的“签约作家”制,出版社获得的首发权、首选权都是相对的。国外大型出版社的确能够垄断作家的作品,但是大部分都基于该作家是由这家出版社从新人培养起来的前提下,往往投入期比较长,投入很大,风险也比较大。但是对于成熟的作家,国外的出版社就达不到这样的运作,而这样的规模国内出版社运作前也需要谨慎的思考。正如一位书业人士总结的,“在中国现阶段的市场,多家出版社运作同一个作家,可以联合多方面力量,对于作家以及作品的推动,都是有利的。但多名作家仅仅一家出版社来运作,则难免势单力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