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破案的好看。”来自陕西安康的陈师傅在大连一家港口运输公司做搬运工人,今年35岁的他之前曾有过从军的经历,一度也在建筑工地打过工,“破案的有悬念,看起来精彩,有时候看起来汗毛都要竖起来,像《故事会》都不错的。”
作为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进城务工者,他们没有时间与精力进行“阅读欣赏”,其学历、文化素养,都不足以使其阅读上升到“鉴赏”的层面,这是必然的。我们无法以文学的评判标准来评判进城务工人员的阅读,但我们可以将他们的阅读状况作为研究的入手点来分析。
“阅读类型”是阅读调查一直以来分析的侧重点之一,如何透过一个特定群体的阅读类型来解析这一群体的精神状态,也是本调研课题的关注对象。公务员热衷官场小说、企业从业人员喜欢“杜拉拉”、大学生爱好历史文化,进城务工人员青睐于玄幻、侦破——这体现了这一群体的精神状态,他们长期处于高体力、高强度与高效能的工作条件下,这就决定了他们文学阅读的目的是“放松身心”而不可能是其他更高层次的需要。事实上,玄幻、侦破、战争小说等阅读内容也是当下手机阅读提供的重要内容,尤其本次调查人群以男性为主要组成部分,充分反映了男性的阅读需求。
文学评论家、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一直致力于当代中国文学前沿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在他看来,“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用知识分子的眼光来评判文学标准。大家都按照知识分子对于新文学的理解,认为什么是好作品什么不是好作品,但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学历并不高,他们基本上都没有受大学教育的机会,但他们应有他们的阅读需求,我们可以推荐好的作品给他们,但不同的文学作品没有好坏高低之分。”
进城务工人员基本阅读时长:
每天不足一小时
七成被调查进城务工人员每天的阅读时间在一小时以下,在此背后,是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乃至家常便饭的加班的工作现实。如何有效地延长进城务工人员的阅读时间?这是摆在社区工作者、图书馆管理人员面前的一个共同性难题。
后现代哲学家德勒兹(G. Deleuze)认为,当代人对于知识的接受,已经进入了“快餐”时代。即对于知识的吸收采纳,不再是之前的“细嚼慢咽”,而是伴随着即时通讯的发达与全球化的蔓延,知识被包裹上了一层“速食”的外衣,歌曲可以飞速下载、文学可以嘻哈娱乐,戏剧、经典等等走向了穷途末路——这样一来,每个人在快节奏的生存条件下,不再拥有太长的文学、艺术的接受时长。
更需要强调的是,进城务工人员作为城市被雇佣者中劳动条件最差、工作环境最苦、收入最低的群体,在普遍工作强度大和工作时间长之外,为了获得加班等补贴金,加班成为家常便饭,工作之余便是睡觉、休息,对于阅读这样有闲的活动,似乎成为一种奢侈。
在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的调研中,调查组设置了一个阅读时长的选项:你每周累计的阅读时长为多长?选项有4个:三小时以上、两小时至三小时、一小时至两小时与一小时以下。
其中,选择“三小时以上”的有18人,占样本容量的2.19%;“两小时至三小时”的有55人,占样本容量的6.68%;“一小时至两小时”的有145人,占样本容量的17.62%;有605人选择“一小时以下”,占到了样本容量的73.51%,为绝大多数(见表三)。
“我们每天没有多少时间看书,虽然社区有一个小图书馆,但是我们下班时间很晚。”来自于山东东平的邹师傅在青岛一家建筑工地上做泥瓦工,高中毕业的他曾经做过销售,但后来还是选择了拜师学泥瓦匠,“我现在最喜欢阅读的书就是古龙、金庸的武侠小说,可惜图书馆下班太早而我们又下班太晚,所以每天只有几分钟的看书时间。”
另一位来自于湖北石首的家政人员小燕认为,“现在需要与我们工作时间相配套的阅览室,有的高档小区里的阅览室就非常好,但进城务工人员阅览室却不能有这样的条件。”她的男朋友是某快递公司的快递员,“他就没有看书的机会。”
近年来关于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需求已成为社会建设的公共课题,尤其是对于进城务工人员图书室的建立,已成为丰富进城务工人员精神生活的主要方式。譬如贵州省贵阳市中北办事处的“农民工图书室”、深圳市政府倡导建立的“二十四家农民工图书馆”、《洛阳日报》兴办的“农民工阅览室”、湖南省图书馆在株洲设立的“农民工流动图书馆”、天津市河北区的“建筑工人图书室”与青岛的“工地图书室”在全国影响颇大,但这在全国尚属少数,无法构成进城务工人员阅读的主要来源,而且,这些图书馆开馆时间基本上与务工人员的作息时间一致,在时间上也无法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
如何有效地延长进城务工人员的阅读时间?这是摆在社区工作者、图书馆管理人员面前的一个共同性难题,究竟是从图书馆的服务时间入手?还是从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入手——譬如设立“流动图书室”或开展“送书到工地”之类的活动?这就全凭当地公共事业部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进城务工人员阅读目的:
休闲为主 进修为辅
进城务工人员的阅读以放松身心、愉悦精神为主,学习技术、为今后创业、提升做打算为辅,打发时间、权作消遣属极少数。
已故美国作家塞林格说,“真正的阅读,是愉悦身心的阅读,无论是审美还是鉴赏,都必须以无功利的愉悦身心为前提。”
在整个调研课题中,调查组发现,不同的被调研者有着不同的阅读原因,譬如大学生则希望通过阅读来进行“充电”,“蚁族”青年则希望把阅读作为对于大量交通时间的打发,对于公务员来说,阅读既可以是消遣,也可以是官场实践的“指导理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阅读目的。
因而,在对进城务工人员的阅读调查中,调查组特意设置了一个问题:你的阅读目的是什么?
在有效问卷的整理后,答案整体可分为如此三类(见表四)。
第一,放松身心、愉悦精神。持此观点的有639人,占到样本容量的77.64%,为绝大多数,其中多属于纯粹体力劳动者,如泥瓦工人、采矿工人、搬运工人等等。“每天累了想看看轻松的”、“看武打小说睡觉很舒服”、“破案小说很来劲”等观点构成了当下进城务工人员阅读的主潮。
第二,学习技术、为今后创业、提升做打算。持此观点的有133人,占到样本容量的16.16%,位居第二。其中多属于技术工作者,如电焊工、机床工、美容美发师等等。“学一门技术回家好继续做事”、“准备让自己获得提高”、“以后换一个城市好好生活”等观点构成了这一批进城务工人员的想法。
第三,打发时间,权作消遣。持此观点的有51人,占到样本容量的6.2%,为最少,其中多属于有着空余时间的务工人员,如保安、家政人员等等。“每天换岗的时候什么事也干不了”、“时间多了闲着也是闲着”等观点构成了少数进城务工人员的阅读动机。
“古龙、金庸还有盗墓笔记,最来劲了。”小陈来自于四川宣汉,今年30岁的他是杭州一家省内快递公司的搬运工人,“我平时就喜欢看看闲书,没有什么太大的想法,主要是我们这种工作实在是太累,必须要好好缓解一下。”
家乡是福建宁德的小马是少数几位面访的受访者之一,今年27岁的他已经是一位有着10年“工龄”的资深美发造型师,之前他曾在国内外知名美发机构进修学习过,并获得过多次国内的专业奖项。衣着时尚、观念前沿的他,谈到阅读不由得眉飞色舞起来,“我喜欢读书,更喜欢读专业内的图书,你知道的,我们这个行当需要不断更新思维,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随着社会的转型与经济的发展,中国农民工已经发展到第二代,和将谋生作为第一目标的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一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赚钱只是外出打工的部分目的,他们希望能像城里人一样生活。而未来的5到10年内,“农民工”或许会基本全部转变为“技术员”,到了那时是否真的意味着,整个社会离“学习型社会”真的更进一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