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记者 吴静春 马雪芬/整理
■托比·伊迪Toby Eady(英国著名文学经纪人、文学代理商,英国托比·伊迪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Q1您是否熟悉中国的原创网络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充满着想象力,也有深度的国际化,您是否考虑过要去把这些作品介绍给海外读者?
答:毫无疑问,网络文学是未来出版的一个支流。近几年我自己也在关注这方面,也感受到了西方出版界在网络文学出版和编辑之间的结构变化。但有个不可忽略的因素,那就是到底中国图书在西方出版市场有多大的份额,实际是很小很小的。目前,澳大利亚是网络文学出版最好的市场之一,因为澳洲有很大一批年轻学生群体,而且澳洲在高中阶段教授汉语,所以对这种年轻文学形态都比较接受。之前有个创作网络先锋小说的美籍华人,其作品最开始在美国不是很成功,经人建议后去澳大利亚试着推广,两周之内在澳洲卖了7.2万本,之后反过来影响了英美市场。
中文的译文书应该向哪个市场推广呢?我来自英国,非常清楚英语世界对其他文化和语言世界所持的“否定态度”,英语世界往往不会肯定他人的文学价值。因此,如果一本书你只想追求英美市场,常常会被他们的傲慢所否定,便不能很快进入该市场。我的建议是,你可以考虑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市场。从近几年中国作家在海外出版的情况来看,在上述几个语言国家,图书的发行量和媒体关注度都比英美国家要大,完全可以借助这种市场的成功反过来影响英美市场。相关的调研显示,在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这些小语种出版市场,每个国家的出版计划中有50%以上是译文版;英语是大语种,译文版的占量只有5%,而中文只占5%中的5%,所以面对英语市场成功的可能性非常低。但如果是面对其它语种就有50%的可能性。
对于我来说,拿到一本好书后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哪种语言不会限制这本书的出版,往往脑子里转的是10种语言,而哪10个国家语种又会接受这本书。我们每年只代理精选的6到10本书,但考虑的语种至少要10~30种。希望中国的编辑也有这种思考,不要局限在英语市场。
Q2中国出版界经常提倡的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效益指标,而且社会效益排在第一位,请问您怎么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我曾代理过一个专门写英法战争史的作家,他先后出版了40本书,其中有17本都被拍成了影视剧,因此获得了极大的影响,所到之处都是众星捧月。由于他个人的影响,给出版社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他的作品也成了该出版社的支柱。我个人认为,书和其他产品不一样,书能让人思考。出版界还是需要令人思考的书,不仅仅是经济效益问题,需要考虑更多的是社会价值问题。
Q3中国政府在大力推广图书走出去,而中国图书输出量和品种并不多,有些品种并不能带来利润,从出版社来讲,怎么处理好这个问题,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答:想扭转这个情况,我的建议是,舍弃大的出版社。在欧美国家,大的出版社特别是英语市场,他们更关注名人、政客和已经形成市场的作家,对陌生的其他语种的作家,他们不会投入精力,因为你不是他们未来的利益所在。而小社则不然,他们想发展,想把你变成他们未来业务的一部分,所以会投入整个团队把书做好,做好之后就成了他们的未来。比如《中国通》(Mr.China),这本书当时有两个出版商都想要,一个大社,一个小社,而我最终选了小社。事实上,这个小社几年下来还在推广这本书,而那个大社同时推出的一些书籍早已下架了。所以中方找外方出版商,一定要找渴望与中国合作的出版商,即便他们很小。“小的就是美的”,国外小型独立出版社会全身心做一本书,把一本书做到极致,而商业出版社往往追求规模、效益和专业化生产,不会精雕细琢。
Q4您在代理介绍中国的版权到国外时,选择的书目是已经在国内畅销了的,还是出版社鼎力推荐的,还是您对书的内容有所了解的,您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答:我的标准是这本书应该能让我思考,能让我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和理解中国。以吴帆的《二月花》为例,这本书讲述了大学几个女孩之间的人际关系和情感问题,当时,我看完之后就觉得这个阶段的中国我从来不知道,所以就推荐给了出版商。我选择的更多是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理解中国的文学作品,绝对不做重复作品。我对中国作家创作的印象是,相对于英语写作,用中文语言创作出来的作品更有魅力、更有影响,可能时间花得多些,但最终的力度和影响都要好些。
Q5翻译对一个作品的出版非常重要,在中国,翻译好的标准就是翻译准确、词语通达、文采优美,即我们所谓的“信、达、雅”,除了具备这些标准外,对翻译还有什么要求?编辑如何才能找到一个好的翻译?找到好翻译之后编辑如何让作者和译者之间能更好沟通,更好地促进文稿出版?
答:首先关键的是翻译者对另外一种文化的理解程度,语言虽然很好,但不等于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如果不理解阶级文化、乡村文化、风土人情等,句子就会彻底失去异域文化特点和个人性格,造成故事的雷同。其次是找翻译,前提是一定要在中国有过经历,才能明白一个词在中国的意味。比如“玩”股票,译者要知道“玩”是什么意思,因为词汇是随着时代和社会发生变化的,如果这人不懂这些变化,只基于字典是没有用的。第三,编辑在翻译过程中能做什么,编辑要编第一稿。中方的出版社应该想到,编辑并不是把所有的翻译过程都交给翻译者,翻译对语言的理解并不代表他具有文字编辑和创作能力。西方的编辑具备很大的权力,接到一本书时,会把对书的看法、装帧设计、市场卖点、媒体宣传侧重点做成策划书,整个出版队伍会根据策划书来建立出版计划。
(此文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