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来,中国大陆掀起了一股“三体”(三体是小说《三体》中的一个外星人族群)热。一时间《三体》三部曲被读者追捧,戴着老式边框的眼镜、憨厚朴实的电力工程师兼科幻作家刘慈欣“呆萌”的形象,也在网络四处流传。近期,一本名为《刘慈欣谈科幻》的书走入了人们的视野,这是一本集中了作家30年创作经验、感悟、讲演和世界观描述的综合性文集。全书以对科学和社会的整体观察开始,以对个人读书和写作的经验畅谈结束,全面展现了一个大时代中渺小的当代人跟科技、文学、生活、创作之间复杂的联系。
阅读这部文集,人们会从多个散点发现作者迷一样的思想轨迹和生活态度。《在科学的边缘》一章,作者力图从一个出身内陆小城市且多年生活其间的普通工程师身上提取科技时代的震撼力。这一独特的视角改变了新时期以来科幻小说作家普遍的大城市视角,把中国现实真正的状态呈现了出来。而《文类纵横谈》一章,则是全面阐述作者眼中的科幻文学特性的章节。虽然不是标准的学术著作,但作者对问题的思考丝丝入扣,很有韵味,对研究刘慈欣的科幻观也很有价值。《创作手记》一章主要是作家在断断续续完成多部长篇和中短篇小说过程中一些零碎的思维火花。研读这些手记,是观察作者如何从现实中撷取素材,提炼主题与故事情节的良好资源。最后,《书人书话》一章把刘慈欣的阅读偏好、对优秀作品的分析等呈现给读者。而这种分析,对从事创作或正如饥似渴地阅读科幻作品的人们一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与只是把科学当成引子、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作者不同,大刘相信“科幻的灵魂是科学”。他指出,在科技扼着地球人咽喉的时代里,想要思考与生存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儿必须着眼于科技,出落于科幻。与大多数科幻作家表现出的反对科学高速发展的观点不同,他大赞科幻中的“乌托邦”写作。不但如此,他认为如果能冷静地秉持“生存”这一最高原则,人类的未来反而是积极乐观的。在这里,作者强调的是科幻文学本身的创造价值,他指出:如果主流作家描写了上帝已经创造的世界,那科幻作家就要像上帝一样创造世界!
如果说该书能给人展现作者深入而广泛的阅读和观摩,能看到清晰的个人生活体验,能了解作者对文艺理论、经典著作和当代作品的谙熟只是对作家跟其他人一致性的观察材料,那么大刘在作品中对科幻迷的寄语则是针对特定人群的私密悄悄话。刘慈欣毫不掩饰自己就是个科幻迷。当日常大众对这样的一种寓宅群体抱有种种嘲笑或怜悯的时候,刘慈欣主动站出来支持他们,赞同他们的生活方式跟当代技术与环境之间有着特殊的契合。真实的坦言,博大的胸怀,积极和勇气,以守为攻的幽默,是我们对《刘慈欣谈科幻》的阅读感受,相信这本书能给您独立于《三体》故事之外的另一次思想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