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出于情怀,还是出于对中国人之世界的了解,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是必要的,而要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阅读,因为书写与文化相伴而生。一代代人书写的经典是对文化的阐述,那些对经典的评论则是对文化的思考与重塑,这就是所谓的国学。《国学读本》正是这样一本兼有经典和评论的著作,根据其主要内容分为文学篇、史学篇和哲学篇三章。这是一本知识普及性的书,作者期望通过阅读使得我们能对国学的种种有一个整体而连贯的了解,如果还能通过每一章后面的“练习与思考”一栏启迪我们在自己与中国、现在与历史之间建立一些联系性的思考,那就是再好不过了。
《国学读本》的第一章是文学篇,文学的秉性像个情人,时而暧昧时而朴素,往往都是多情的。诗词赋曲里总有一场短暂的相遇或一生难忘的盛事、一种可望不可求的奢望或繁华处一次淡薄的转身,一个传奇或是一个传奇的陨落,其中滋味是百转千回,偏偏作者又惜墨如金,才点破几处就左右而言它,叫人暗暗揣摩其中深意。散文在唐宋八大家时走向高峰,一转往日奢华的文风,短小精悍,以经世致用见长。小说的出现是元、明、清时期抒情文学向叙事文学的转折,总有些扣人心弦的情节,总有个人物让人平添牵挂。戏曲起源于唐、宋,盛与元、明、清,凭借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的本事,嬉笑怒骂中尽显世间人暖。阅读文学就像约会,总有一些文字成为心头的一颗朱砂痣。
《国学读本》的第二章是历史篇,“以史为鉴”意思我们都知道,但这面镜子也要会看,才能看出些门道,该书慷慨地提供了一面历史长达三千五百年的镜子,并给出了五种照镜子的方法。其一,看“天命”与“人事”的关系,这是关于社会历史的现象是由“天命”决定,还是由“人事”造成的思考。其二,“看人意”和“时事”的关系。这是关于社会历史变动中,人的主观思想和客观情形各有什么作用的人事。其三,看“时事”与“事理”的关系。这是关于社会历史变得的外在表现是否在“理”的内在支配的讨论。其四,看是历史进化和退化的问题。其五,看变通思想与历史盛衰论的问题。
第三章哲学篇。中国哲学,自然要介绍儒家、先秦诸子、道家和佛学之经典,此外中外名家对经典的研究也必不可少,可谓是真正的百家争鸣,因为中国哲学一大魅力就在“变”这个字上,“变”是指所谓的经典在每个时代都在经历着新的选择标准和新的阐释。不过其核心问题却很简单,正如司马迁《史记》中说,是究天人之际,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关系到底是易经中的观物取象,或是老子推崇的无为自然,还是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把《国学读本》历史篇通读一遍,必然个人有个人的偏爱。唯一要说的是这里没有心灵鸡汤,有的是一语洞穿的生命智慧,这是中国哲学的可爱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