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重要性,毋庸多言。自古开天辟地,万物繁盛,水是必要的前提。有西方学者认为,中国这一古老文明的形成发达绵延不绝,一大原因是因为治水。由于治水,在大江大河的两岸左右,渐趋形成了文明,日月递嬗,岁月沧桑,方有了今日容貌。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堵疏结合,千古传颂;西门豹治邺,实际上也是治水,排除迷信,稳定人心;都江堰上有李冰父子的青衫飞扬,邗沟渠有吴越先人问鼎中原的浩气英风;当然,名气最大的还是短命王朝的京杭大运河,皮日休的愤愤不平越来越得到后人的认可,而年刚半百就身首异处的一身是谜的封建帝王,因为这条大运河,被后人反复争议与诉说……到了明清,治水用水,似乎更为紧迫而棘手,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大背景,才有了明代所谓治水三书的横空出世,才有了自康熙以降清朝皇帝当然主要是康雍乾的心挂漕运牵肠黄河。往事越千年,到如今,桑田沧海,治水仍旧是关乎国运民瘼的大问题,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这投入巨大的建设,有值得诉说的故事,有引人关注的话题,更有值得总结的教训经验,于是,有了《三千里路人和水》。
该书是生动记录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这一世纪工程的长篇报告文学,虽然不无局限,只是江苏省内的部分工程,但三位作者,丝毫没有完成命题作文的敷衍与轻慢,他们深入前沿亲临现场走访人物查勘一线,因为这样的扎实功夫,他们的文字才能够如此接地气有故事才能如此丰满火热真挚感人。讲动迁,大都是来自生活常识的大实话大白话;讲一线人员,也大都是璞玉浑金,不事雕琢,把他们的困扰他们的担心他们的期待娓娓道来;讲工程技术人员,本着科学精神,不拔高不溢美,直言差距,直面问题。谈工程的组织者,讲究历史传承,代代接力。在这样的谋篇布局之中,虽然是整个南水北调中的东线偏师,但整体轮廓却是张弛有度、模样俨然。
这是一本好读的、有温度的书,经过作者一番打磨和揣摩,即使涉及到当下的人物,它也是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文字底线,更为重要的是,整部书的起点气场是宏阔豪迈的,历史纵深也是不枝不蔓、详略有致。
《三千里路人和水》不知是否会如同治水三书一样载入史册,但它至少能够唤起人们对劳动者的尊重,对南水北调的关注,对水这个关乎每个人幸福的重大问题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