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惬意地度过周末下午?答案会很多:去影院看一场电影,或徜徉于公共图书馆的浩瀚书海,或到剧院观摩一次期待已久的演出,或猫在家中畅享上网的乐趣……这些你也许熟悉也许陌生的生活方式,正是文化消费的组成部分。显然,“文化消费”已成当下的一个热门词汇。
何谓文化消费?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通常来讲包括读书看报、看影视戏曲、购买艺术品等。国家统计局《中国住户调查年鉴》从现金支出角度,即货币购买的角度对文化消费进行了界定,文化消费支出包括用于购置家庭文娱用耐用消费品和其他文娱用品的支出,以及与文化娱乐活动有关的各种服务费用。
实际上,这样的界定标准不同于根据文化行业内容进行界定,忽略了一部分免费获得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如电视广播。同时,政府以投资形式建立的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也转化为一部分非货币形式的文化消费。此外,国内居民消费的进口的文化产品也是一个组成部分。总的来讲,文化消费定义和范围界定的相关研究正在逐步完善,但是相对应的统计和测算工作却是一个新的课题。
在近期发布的《2014当当中国图书消费报告》显示,在各省(区、市)图书消费排行榜中,前三强广东、北京、江苏的年度购书量分别占到全国总量的16.89%、11.39%、7.01%。其中,天津年度消费总量的1/3均为童书,而湖北、西藏销量最大的书为字典类工具书。在移动端购书占比方面,湖北、河北、黑龙江、河南等省份分别达20.61%、20.37%、19.94%、19.91%,远远超过广东的9%,上演逆袭战。同样实现快速增长的还有电子书,数据显示,2014年当当网电子书下载册数(含云书架)接近6000万册,占据图书销量的20%,高于2013年的10%,月活跃用户增长400%。
另据某机构的统计,2014年,国内全年上映影片388部,总票房达296.39亿元,观众数量突破8亿人次;国内旅游游客人数约36亿人次,增长10%,出境旅游首次突破1亿人次大关;演出市场看,仅北京市的各类营业性演出场次就近25000场,观众人数超过1000万人,票房近15亿元——这些数字为文化消费市场的红火做了最生动的注解。
有学者指出,当前实际文化消费规模约为1.0388万亿元,仅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6.6%,存在3.66万亿元的文化消费缺口。由此,如何提升和加强文化消费的质量与水平?一时间再次引发了包括出版传媒业在内的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热议,且看学者及研究报告如何纵横把脉国内文化消费。
20多年来国内城乡文化消费需求增长态势
知名学者王亚南和他的团队在2014年发布的《中国城乡文化消费需求景气总体评价——1991年以来分析与2012年度测评》,是对1991年以来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增长总体态势展开分析,并对2012年度全国城乡文化消费需求景气总体状况进行测评。这既是全国城乡文化消费需求景气状况总体评价,又为各地城乡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排行提供演算基准。
该报告将全国城镇与乡村文化消费总量绝对值转换为图形面积直观比例,同时展示出1991年以来城乡之间的增长互动关系,二者增长指数曲线之间的第三条曲线即为城乡综合增长指数。(详见图1)
1991~2012年,全国城乡文化消费总量由668.21亿元增至11405.97亿元,增加10737.76亿元,21年间总增长1606.94%,年均增长14.47%。最高增长年度为2002年,增长率31.89%;最低增长年度为2001年,增长率2.60%。其中,“九五”期间年均增长14.26%,“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3.65%,“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1.36%。“十一五”年均增幅低于“十五”2.29个百分点,低于“九五”2.90个百分点。
同期,全国城镇文化消费总量由257.96亿元增至8513.00亿元,增加8255.04亿元,21年间总增长3200.12%,年均增长18.12%。最高增长年度为2002年,增长率62.66%;最低增长年度为1992年,增长率2.92%。其中,“九五”期间年均增长18.36%,“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9.68%,“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51%。“十一五”年均增幅低于“十五”3.17个百分点,低于“九五”1.85个百分点。
同期,全国乡村文化消费总量由410.25亿元增至2892.97亿元,增加2482.72亿元,21年间总增长605.17%,年均增长9.75%。最高增长年度为1995年,增长率36.80%;最低增长年度为2007年,负增长1.04%。其中,“九五”期间年均增长11.59%,“十五”期间年均增长7.86%,“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71%。“十一五”年均增幅低于“十五”5.15个百分点,低于“九五”8.88个百分点。
全国城乡之间文化消费总量增长比较,“九五”期间,城镇总量总增长高达乡村总量增长的1.81倍,城镇年均增幅高出乡村6.77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城镇总量总增长高达乡村总量增长的3.17倍,城镇年均增幅高出乡村11.82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城镇总量总增长高达乡村总量增长的8.01倍,城镇年均增幅高出乡村13.80个百分点。21年以来,全国城镇总量总增长高达乡村总量增长的5.29倍,城镇年均增幅高出乡村8.37个百分点。这足以表明,全国乡村文化消费需求总量增长乏力。不过,全国城镇与乡村之间增长不平衡程度究竟如何,还需要排除其间城市(镇)化进程带来人口分布变化的因素,以全国城镇与乡村人均值增长态势加以精确衡量。
无论是单独看“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期间,还是前后21年贯通起来看,全国城镇文化消费总量年均增长都远远高于乡村增长。可以推想,全国城镇与乡村文化消费总量及其年均增长应当受到我国城市(镇)化进程带来城乡人口比例变化的影响,这或许能够解释为何乡村增长在各个时段都大大低于城镇水平和城乡综合水平。但是,另一个方面的事实却不容忽视,不论是单独看城镇或乡村,还是城乡综合来看,与“九五”、“十五”期间相比,“十一五”期间全国文化消费总量年均增长幅度都明显下降。
“十二五”头2年,全国城乡文化消费需求总量年均增长13.99%,低于“九五”年均增幅0.27个百分点,但高于“十五”年均增幅0.34个百分点,也高于“十一五”年均增幅2.63个百分点;城镇总量增长16.80%,乡村总量增长6.77%,城镇总量年度增幅仍高达乡村年度增幅的2.60倍,全国城乡之间文化消费需求总量增长差距继续显著扩大。
2014年国内文化消费整体情况优于2013年
提到2014年的文化消费情况,可以从2014年12月1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和文化部文化产业司联合发布的“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4)”和“中国文化消费指数(2014)”看到新的态势,它们从城市文化产业整体发展和文化消费两个维度展示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力和影响。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文化发展水平的“温度计”和“晴雨表”,成为了省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决策依据。
“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4)”显示,在综合指数领域,北京、江苏、浙江排在前三位;广东、江苏、山东排在生产力指数前三名;上海、江苏、北京则占据影响力指数三甲;北京、辽宁、青海占据了驱动力指数前三名。根据该指数,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格局基本未变。各省市综合指数排序与去年相比有小幅变动,河北、湖南、江西挤进全国前十名。在驱动力指数方面,排名前十的省市中,有近一半出自中西部地区。由此可见,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中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迅速优化,发展潜力大。(详见表1)
“中国文化消费指数(2014)”表明,2014年我国文化消费整体情况优于2013年。其中,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意愿和文化消费水平提升较大,但文化消费满意度不升反降,说明居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要求更高。该指数是在历时6个月、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的文化消费专项调研数据基础上,综合《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等客观数据,经过系统计算和分析得出的。
2015年文化消费或从改革中释放潜力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在此大背景下,文化产业应有怎样的作为和定位,在国民经济新常态的大格局中,如何进一步挖掘潜力、发挥作用,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其一,文化民生与文化产业成2015年地方两会热点。进入到2015年1月以来,各地两会相继召开。在部署新一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时,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文化惠民力度,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被很多地方省级政府列为新一年工作的着力点。不少代表、委员十分关注文化民生与文化产业,为当地文化发展建言献策,成为地方两会热点。
1月25日,在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上海市市长杨雄表示,加快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是文化方面发展的主要目标。
“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在三晋’系列活动,抓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推进文艺院团下乡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1月28日,在山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山西省省长李小鹏在政府报告中指出,2015年,山西要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山西文化的发展。另外,北京、广东、湖南、江苏等地方两会也把文化民生与文化产业作为重要议题。
其二,改革将进一步释放文化消费潜力。文化产业早已是美、日等发达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以美国为例,其文化产业产值已经占到GDP的约四分之一,成为仅次于军工行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近几年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文化领域转企改制基本完成,这就意味着未来整个行业将以更为市场化的方式运行。虽然我国在“十二五”初始才提出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但这并不妨碍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日益重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到《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等;同时,出台了游戏、动漫、出版等各个细分领域专项规划。此外,国家将持续加大对文化领域的投入。分析人士称,这些改革将进一步释放文化消费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