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中国阅读周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移民作家何以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
胡野秋
严歌苓
夏烈
田晓菲
哈金
虹影
张翎
张惠雯
倪湛舸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潘启雯

  如果从1910年美国华工刻写在加州天使岛木壁上的汉语诗歌算起,至今已有百年。百年来,世界上各个国家、地区一代又一代的华人作家创作了不计其数的文学作品,堪称海外华人的“精神史”和“心灵史”。

  不久前,首届新移民作家笔会在江西南昌举办,并成立“新移民作家笔会联络处”。包括严歌苓、张翎、陈瑞林、虹影、陈河、曾晓文、施雨在内的近60位知名海外华人作家,带着累累文学硕果,回到南昌,在那个富有文化气息的城市作了一次文学小结,更为英雄城带来了一股火热的“新移民文学风”。

  事实上,随着海外华侨华人数量的不断攀升,海外华人作家这一群体亦在不断壮大。他们如何看待自己,他们最感兴趣的创作主题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不用当地语言写作,他们目前遇到的最大困境又是什么,林林总总的话题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除了这些话题外,新移民作家何以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这一话题又是被文学界和出版界广泛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告别“乡愁文学”开掘“个体生存方式”

  中国改革开放后,一批文学爱好者、作家移居或侨居到海外,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他们被称为“海外新移民作家”,其作品被学界称为“海外新移民文学”,如今已成为世界华文文坛上的璀璨明珠。纵观海外新移民作家创作发展,先有上世纪80年代的草创发轫期,以《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北京人在纽约》为代表;后是1990年代初期,以査建英、苏炜等为代表的“大陆留学生文学”;如今“三驾马车”严歌苓、张翎、虹影的作品被国内文坛乃至世界文坛所瞩目。

  提到当下新移民作家的群体构成有什么新的变化,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夏烈接受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当下新移民作家的群体构成呈现年轻化、精英化、互联网化等特征,这些是目前国内做新移民作家研究讨论不够充分的部分。“年轻化”是指海外新移民作家毫无悬念地向1970年代、1980年代甚至1990年代生人群过渡,他们与此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离陆远赴海外的1950年代、1960年代为核心的年龄群落不同,包括他们的历史记忆和个人体验会有区别,这自然影响到作家们处理历史和私人的角度、观念。“精英化”指年轻的新移民作家大多在国内外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比如张惠雯、倪湛舸、田晓菲、郭小橹。但与此同时,这个最新的文学群体也与严歌苓、张瓴等一样,维护着与国内文坛和出版界的密切联系,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沟通便利和中国在国际的上升位置,另一方面则是中国评价和中国市场都是新移民作家赖以成就的重要场域。

  从希望落叶归根到努力落地生根,华侨华人在海外的生存状态以及心理状态发生着悄然的改变,华文文学也经历了从早年“留学生文学”、“乡愁文学”到如今“新移民文学”的发展。对此,知名文化学者胡野秋接受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海外的华人作家其实有很多,而且水平都很高,比如旅居美国的哈金、陈谦,加拿大的薛忆沩、陈河等等,他们和前面这些新移民作家有所不同,他们不仅仅表现移民环境和身份变异带来的困境,而是更多地走进自己的内心,他们告别了“乡愁文学”的主题,更多地开掘“个体生存方式”的内涵。加上他们相对扎实的学院派教育背景,使得他们的文学与西方的主流融合得更好,换句话说更具有“国际性”。

  事半功倍地起到文化桥梁的作用

  从早期的林语堂、郁达夫,到后来的余光中、白先勇,再到如今的严歌苓、张翎,一批又一批华文作家在异国他乡坚持汉语创作,将“中国故事”、“中华文化”向世界娓娓道来。

  在传播“中国故事”、“中华文化”方面,夏烈认为,当下比较“典范的”还是由严歌苓、张瓴、虹影、陈河等提供的,他们通过大历史和家族史的书写重构中国人在世界的历史图景,在传达人物精神特质的同时也就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正负面价值,比如《金山》、《扶桑》。还有就是当这些作家因地理造成了差异性和返观视角之后,对自己了解的中国大陆历史就有自己的反思,写出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的另一种深度,比如《小姨多鹤》、《陆犯焉识》、《饥饿的女儿》。“一方面,新一代移民作家如何发挖他们的文化经验、文化想象,显然还需要期待,无数的可能性尚未展开,包括是否可以用国际化的写作方式插入中国文坛结构让大家都认可,直接去影响中国主流文学的开放意识和世界结构的形成;包括在创意经济时代从事大众文化意义上的国际化影视、动漫、网络文学的标志性作品等,都是方向,都是问题。在传播方式上,也可以更大胆,我看到一些有较大活动半径和生活半径的,如张怡微、葛亮在我国港台和海外及大陆文坛同时写专栏、获奖、作研讨等,是一种好趋势,希望可以形成新常态。”

  胡野秋也提到,海外新移民作家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他们除了文学作品可以输出中国文化,还可以通过与外国人的直接接触传播中国文化,尤其是哈金、薛忆沩等人本身就在高校教书,他们可以更方便地把“中国情怀”、“中国元素”、“中国理念”等介绍给青年学生,从而事半功倍地起到文化桥梁的作用。当然他们最重要的文化影响力还是来自于他们小说里的“东方故事”和“东方韵味”。

  “一脚跨东西”的视角优势

  事实上,不同于早期的由“合”而“分”,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华文文学的差异性正逐渐减小。“海外文学”与“海内文学”相互激发,双向互补,呈现出“融合”为一盘棋的趋势。

  针对这样的发展趋势,胡野秋指出,新移民作家目前大多表现的还是中国人在异国的当代生活,但对于悠久的中国历史还缺乏表现,或者他们并未对此有足够的兴趣,而这又恰恰正是西方人所需要了解的,何谓中国?中国人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这种富有历史感的命题如果能得到海外新移民作家的关注,以他们“一脚跨东西”的视角优势,表现中国历史的深度与广度自与国内作家不可同日而语,并可以获得国外读者的更高认知。“因此,我认为他们不应该忘记中国历史、人文积淀的厚度,以之作为创作营养,还会收获更广阔的文学前景。”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副教授何明星也对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指出,提倡中国当代作家要主动创作具有世界意义、世界价值的体裁,将基于中国当下的个体生活体验,放在全球的视野下去关照。比如一个中国普通人生活中遇到的烦恼,放在美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俄罗斯人、非洲人甚至南美人的视角下去关照,一定会比仅仅基于中国自己的文化历史关照更为不同和难得。“其实,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早已经深入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一个温州人在伊拉克开饭店的故事会吸引更多人的眼球。中国当代作家必须要走出去,在追寻中国人在世界各地的身影的同时创作出世界性的文学力作,同时诞生出一批世界级作家。”

  显然,饱浸“原乡文化”和“他乡文化”的双重熏陶,掌握双语的独特优势,作为脱离了原有文化环境之后的汉语文学创作者,新移民作家也许从东西文化的碰撞之间获得了一种新的站姿和视角,拥有了新的价值判断和文化目光,这或许成为他们不同于中国大陆作家以及移居国当地作家的特有的双重优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融合发展创新报告
   第03版:融合发展创新报告
   第04版:融合发展创新报告
   第05版:年度高端特稿
   第06版:年度高端特稿
   第07版:专业出版
   第08版:杂志
   第09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10版:文化·关注
   第11版:人物
   第12版:非小说
   第13版:社科
   第14版:财经·文史
   第15版:童书
   第16版:书评·综合
精彩导读
文坛新数字
第一时间书
新移民作家何以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
别让文化场馆再唱“空城计”
《正义的成本》等入选“2014年度十大法治图书榜”
中国图书商报中国阅读周报09新移民作家何以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 2015-02-03 2 2015年02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