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中国编客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编辑的核心价值未变
  ■费小琳

  1985年,我加入出版行业,一直工作至今。最初进入出版社,要到印厂的排版车间实习,那时还是“铅与火”的时代,铅字排版,每一页稿子,如果有754个汉字,那么每一个字都是一个细小的铅字符,排版工人要从一排排放置铅字符的字架子,取出铅字,按书稿的版心尺寸,将铅字放入一个同样大小的木盒子里,每行之间按照要求的行距插入铅条,一页排好了,用线绳沿四框将一版铅字符捆好。这是一种简单劳动,但又是高熟练度的技术工种,一个优秀的排字工,能够记住字架中每个常用字的位置,每分钟可以排200字,基本是从字架上盲取。遇到生僻字,先用一个空字符代替,等着铸字车间铸好后插入。漏取、取错、排列错、倒置、空字符忘记置换或置换错等很容易发生,所以印厂的排印车间要进行毛校。初入行的编辑要先在这里学习毛校。当然,也不是一上来就能够上手毛校的。还有一些技术含量更低的活,比如排好版、出好菲林的版要拆掉,我记得我是先干了几天这种拆版工作。拆版后的铅字会被重新铸造,其中的铅条(用来分出行距的)可以反复用,所以要单取出来。整个排版工作之繁琐和易错可想而知,开本、版式也不可能太多变。但铅字棱角分明,有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人还对它情有独钟。

  激光照排带来了出版业的革命,使排版告别了铅字,进入光与电的时代,也使那些捡字工人几乎丢了饭碗。一些心灵手巧的年轻排版工学会了激光照排,还能继续在岗。但是,很快电脑被普通人所使用,录入汉字基本变成作者自己的事情,排版工更多的是做版式的编排和改错。所以,很多激光照排的工人再次转岗。排版日益从印刷厂分离出来,并逐渐由排版的小作坊发展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排版公司。

  当然,以上只是出版流程中的一个环节。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计算机,带给出版业技术革新,但是它并没有改变出版流程。作者、编辑、排版和印刷,再到销售;作者、出版社和书店,出版业诞生以来,一直是这样运行着。终于,互联网来了,人们看到它可能改变出版流程,并正在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同时,整个出版流程也得益于信息化管理,整个工作链条在缩短,流程效率加快,作者与读者间的距离也缩短了。

  有人说,在未来出版领域,出版社是内容提供商,谁拥有高质量的版权,谁就可以继续在出版界叱咤风云,纸版、有声版、电影版、动漫版……形式不同,载体不同,传播方式不同;而出版的本质没有变,传统的出版社可能成为全媒体的出版王国。也有人认为,未来出版可以避开出版社,正像目前很多自媒体网站和电台一样,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出版者,一个不属于任何一家电台和电视台的媒体人。的确,一切皆有可能,这让人不得不思考出版的本质。

  出版,过去人们常说出版就是把自己的写作变成铅字的过程。现在铅字不在,出版者的职能也远远没有止于此。遴选优质作品,修改、润色到公之于众的水平,宣传推广让目标读者知晓,这些功能在大数据时代可能带来工作形式的变化,但其核心不会变。比如遴选,可能不再单单依靠编辑个人和其人脉关系,可以依靠大数据分析或专家性的推荐;写作、翻译也不单单依靠一位作者、译者,知乎、维基百科都提供了多样化的形式;推广形式就更加多样化。作为编辑,玩法很多,找到读者、粉丝并持续不断地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就有生存的空间。出版者的盈利可以是一本书几百万册的销量,也可以是几百册的销量,但在其延伸服务中盈利。

  可以肯定地说:未来出版不会死亡,未来出版不是单一的色彩、单一的形式,它可以有很多种存在的可能。所以出版人可以不再仅仅去追逐利润、规模,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书,大致总可以找到有共同爱好的人;可以是一个专而又专的专家,也可以是一个十八般武艺都精通的多面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产业观察·集团
   第03版:分销视野
   第04版:专业出版
   第05版:专业出版
   第06版:世界出版
   第07版:世界出版
   第08版:新媒体
   第09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10版:文化
   第11版:童书·财经
   第12版:社科
   第13版:中国出版营销周报
   第14版:一线实战
   第15版:本期关注
   第16版:行情报告
   第17版:中国编客
   第18版:特别策划
   第19版:专栏·视界
   第20版:牛编做出版
   第21版:文创中国周报
   第22版:创意城镇
   第23版:市场
   第24版:海外
本期导读
未来编辑的N种可能性创想
编辑的核心价值未变
编辑工作模式变迁图
阅读环境
行业
中国图书商报中国编客17编辑的核心价值未变 2015-02-13 2 2015年02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