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社会主流人群,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的变化最为巨大。基本上在浅阅读和中度阅读方面,微博和微信等社会化媒体,是他们解决浅阅读和中度阅读的主要方案。深度阅读,有很多是通过移动终端解决,也有一些仍然通过纸质图书解决。这个层级的人群他们分散在各行各业,这种信息获取方式在其生活、工作、社交等各个层面无不渗透。
变化2阅读终端无数可能
未来的阅读方式有很多种。如果仅仅局限于纸质读物或者电子书,思维的局限性会扼杀一切可能性。终端现在有手机、笔记本电脑、机顶盒的互联网电视等等,以后还有无处不在的可穿戴设备,比如谷歌眼镜等,一切都有可能。除了形态的改变,也会将阅读平台和内容结合得更加紧密,更加容易被读者使用。如果说正式阅读,即在特定时间里读一部完整的作品,不交叉做其他事。这个充满仪式感的行为仍然在继续,当然纸张可以被未来的合成材料替代。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读者拥抱新技术的速度远高于欧美日韩,因此,手持移动终端解决一般性阅读的可能性很大,比如手机、Pad,Kindle等。
变化3青少人群数字化趋势显著
毫无疑问,网络对于青少年的影响也极其深刻。教师通过网络学习教育知识、制作课件,甚至通过网络授课,家长通过网络保持与学校互动、了解最新国内外教育信息,青少年儿童也同样通过网络在了解整个世界。教育领域早已不再是传统的学校-教师-课堂-学生的固定模式,很多时候,学生通过网络所获得的知识信息甚至比老师还要多还要超前,这无疑也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产生了挑战,即便没有素质教育的推动,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环境下,教育领域也必然会出现教育平台及内容高度融合的发展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编辑需要在变化的市场中找到相对稳定的领域。比如,7~13岁的小读者一直保持他们本来的样子,没有变化,但是影响他们的父母和老师变化了,这是需要多考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