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中国阅读周报·精品精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出版业为何要“走出去”?
《中国出版“走出去”研究》潘文年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12月版/39.00元
  ○沈旭琦

  中国出版业一直在“走出去”。进入21世纪之后,“走出去”的步伐日趋加快且更加坚定,相关理论研究也越来越受重视,但系统性的理论研究著作一直没有出现。《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研究》一书的出版填补了这一研究空白,可谓该领域研究的发轫之作。该书以图书出版业“走出去”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理论,分析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动因、现状、基本模式、风险,以及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系统性策略。

  作为研究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第一部系统性跨学科研究著作,全书资料详实丰厚,论证循序渐进,确实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拓展了出版学的研究空间。

  在理论基础方面,该书论述了中国出版业缘何要“走出去”。作者认为,全球化的实质是市场经济机制和体制超越民族国家界限在全球范围内的一种拓展化和纵深化,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体系,进而导致各国政治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互动和影响。由此形成的经济共同体进而构成政治、经济与文化各个方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世界体系,在这种理论支撑下,中国出版业“走出去”已是一种必然。

  作者在新制度经济学这一理论框架下,系统分析了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动因与制度安排、现状与基本模式、主要风险及相关策略。作者认为,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主要动因有政治动因、经济动因和文化动因。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文化动因源自于图书出版业本身的一个主要功能——文化功能,以及中华文化与海外传播的现实状况,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文化积累功能、文化创造功能、文化选择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4个方面。作者在分析从2003年至2017年的制度现状的基础上,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指出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激励性制度措施有利于节约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交易费用,包括间接降低“走出去”过程中的交易费用与直接降低交易费用。

  该书的创新亮点体现于作者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分析了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三种基本模式:贸易式、契约式和投资式。作者认为,贸易式模式可分为间接出口与直接出口,前者存在会依赖进出口公司等缺点,后者存在成本风险的问题;影响契约式模式的因素则比较多,包括对象国(地区)、图书版权、国内出版企业、版权许可贸易的成本等,作者认为这种模式在版权输出中所得收益相对较低;第三个投资式模式具有多方面优势,包括控制、资源、渠道、信息和政策,作者将该模式分为新建式投资和并购式投资两种类型,并对两种类型进行多角度的比较。

  该书是国内首部研究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理论著作。作者运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对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内涵和实质进行了详细阐释,体现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考。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引入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也彰显出该书的跨学科底蕴。

  不过,该书也有缺憾之处。正如作者所说,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战略性工程,涉及的领域和内容非常广泛,远不是该书有限的研究内容所能涵盖。如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政策措施的分析,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效应分析,以及文化学理论视野下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文化性分析等研究主题,都是该书尚未涉及但又颇有研究意义的后续研究话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高端特稿
   第03版:分销视野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出版报道
   第06版:大众出版/畅销书运营
   第07版:大众出版/原创图画书
   第08版:传媒中国
   第09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10版:中国阅读周报·4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40本科学科普书
   第11版:中国阅读周报·导读
   第12版:中国阅读周报·精品精介
本版关注
中国出版业为何要“走出去”?
一段以血为墨的历史记忆
一本冰书,直面未来的生存危机
诗学精神的细致发掘和精深辨识
故事伴我诵经典 细雨蒙蒙润童心
中国图书商报中国阅读周报·精品精介12中国出版业为何要“走出去”? 2019-02-19 2 2019年02月1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