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中国阅读周报·精品精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段以血为墨的历史记忆
《早期抗日文学期刊研究(1931~1938)》韩晗著/九州出版社2018年10月版/58.00元
  ○陈博鸣

  这些年,抗战题材的文学创作与抗战文学研究的热度似乎成了反比。一方面,各路“抗战神剧”层出不穷,一打开电视机,满眼望去都是各种鬼子、伪军与武工队的斗智斗勇,但是真正抗战时期的文学作品,受关注度却非常小。抗战文学作为冷门,实在不该。

  从“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寇投降的抗战14年,是中华民族浴血奋战、同仇敌忾的14年。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集中、长期地面对同一个外敌。这14年里,中华民族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就像《义勇军进行曲》里唱的那样“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但同时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也前所未有地被锤炼——在抗战血与火的考验中,我们如何变得更加坚韧不拔?就这个问题而言,抗战文学应当是一个很好的见证。

  学界一般认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往往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力量角逐。古往今来,似乎都不例外。在抗战时期,除了极少数卖身日伪的变节文人之外,大多数知识分子都是坚定的爱国者,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甚至日后做了汉奸的张资平,都曾一度是最先扬起抗日大旗的爱国文学青年,至于巴金、周扬、茅盾等知名知识分子的“文学抗战”事迹,则更是荡气回肠。

  这些史实,今日几乎被视作陈迹,但是我们不该忘记,也没有任何理由忘记。作家韩晗创作的《早期抗日文学期刊研究(1931~1938)》就是近年来关于这方面研究的重要著述。这本书有针对性地选取了代表当时不同社会力量的4种抗战文学期刊,表面上是对当时抗战文学的研究,但实际上分析了不同社会力量的选择与抗争方式。这个写作视角当然是独特的,所选取的期刊也极具代表性,反映了研究者对于抗战文学总体状况的了如指掌与准确判断。

  当然,我认为这本书最为出彩的部分,是时间的划分。我们习惯将抗战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的“局部抗战”,一个是之后的“全面抗战”,也就是俗称的“八年抗战”。但是这本书关注的抗战史,则以1938年的“武汉会战”为分水岭。在作者看来,对于当时的文化思想界而言,武汉会战可谓影响之大,意味着抗战进入到相持的决战阶段,中国的知识分子阵营开始走向分化。一批知识分子认为抗战必胜,于是通过辗转到大后方、到香港等地继续宣传抗战,另一部分知识分子则附逆投降——当中甚至包括之前力主抗战的人,如张资平等等。

  期刊是时代的见证,它们无声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话语、群体观念与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文物与文献的双重意义。作者以期刊为研究对象,当然是明智的。抗战文学期刊目前散佚难寻,但却意义非凡。它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总体面貌。《早期抗日文学期刊研究(1931~1938)》以娓娓道来的学术的话语,阐释了一段以血为墨的历史记忆,王德威教授称其“诚为探讨抗战时期政治与文化互动的重要著作”,诚哉斯言,信哉斯言!

  政治与文化的互动,从来就不是一个可以被忽视的小问题,更何况在抗战时期。虽然今天的我们对于抗战的记忆,似乎只限于战场英雄们的壮怀激烈上,对知识分子们在当时的“文化抗战”关注不够,但是在另一个层面我们也应认识到:即使上述问题并不为普罗大众所广泛关注,但它仍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高端特稿
   第03版:分销视野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出版报道
   第06版:大众出版/畅销书运营
   第07版:大众出版/原创图画书
   第08版:传媒中国
   第09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10版:中国阅读周报·4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40本科学科普书
   第11版:中国阅读周报·导读
   第12版:中国阅读周报·精品精介
本版关注
中国出版业为何要“走出去”?
一段以血为墨的历史记忆
一本冰书,直面未来的生存危机
诗学精神的细致发掘和精深辨识
故事伴我诵经典 细雨蒙蒙润童心
中国图书商报中国阅读周报·精品精介12一段以血为墨的历史记忆 2019-02-19 2 2019年02月1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