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和生活的路——孙犁散文随笔书信选》在编选方法上的后出转精,在装帧设计上的淡雅大方,为文学爱好者全面了解孙犁散文成就提供了良好读本,为一些作者“取法乎上”提供了整体观照和分类揣摩的样本。
关键词 孙犁 散文 选本 ○阎庆生(学者)
孙犁被誉为文学大师这一比较广泛的赞誉,被近20年来孙犁散文选本的多家出版所印证。据不完全统计,从1980年代至今,在《书衣文录》《书林秋草》等专书之外,有不下于10种孙犁散文选本问世。如“花城”本(1982年10月出版),“人文”本(谢大光编,1984年1月出版)、另一“人文”本(2005年5月出版),“百花”本(金梅编,初版于1990年代,2004年出了第2版),“广电”本(1995年出版,《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名人文集》之一,110多万字),“浙江文艺”本(傅光明编,2003年出版),“长江文艺”本(2017年出版),“海燕”本(李建新编,2017年出版),“陕西师大”本(2003年出版)等,这些选本趋向“大散文”化。
近期,青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了刘宗武选编的《文学和生活的路——孙犁散文随笔书信选》,并具有独特的编选特色。首先,该选本规模适中,60万字,除了杂文,孙犁晚年所作的各体散文,皆收入进来,力图较充分地反映孙犁作为一代散文大师的创作实绩。
在序言中,选编者如是强调:孙犁最后的十本书,凡可称作散文的文学样式无不涉及,尤其他首创的《书衣文录》,挥洒自如、酣畅淋漓、独辟蹊径。他的散文,讲真话,不语乱力怪神。这是一个作家良知的底线。序言还强调了孙犁作品“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这就昭示了选编者对于孙犁创作在思想和品位上的重视。
其次,选本在选编方法上,显示了选编者思路缜密和多重兼顾、眉目清楚的特色,十分便于阅读。既从时间上兼顾了早期、中期与晚期,又从文体上兼顾了各个品类之间的平衡。上下2册,厘为10辑。在以内容为主要区分标准的情况下,关注了文体和写作时间。如第2辑《平原的觉醒》18篇,内容都是写冀中平原抗日的散文;第3辑《移家天津》,选录了不同年代叙写进城居家天津的主要见闻;第4辑《书衣文录》多是反映孙犁在那个特定年月的思想感情和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看法;第5辑《远的怀念》,辑录了回忆或悼念文艺界朋友的散文14篇,几乎篇篇可称为典范之作。下册也分为5辑,从多方面展示了孙犁大师的散文成就。综上,这个选本的编选,是下了功夫的,它弥补了先前一些选本过分单薄、编排不加分类、未能突出晚年散文等不足之处。由于分类精细,读者打开目录,可随意观览,寻找自己想读的作品。整体而言,该版本对孙犁散文的编选,兼顾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对于像孙犁这样创作了百万字散文的大家来说,编选其作品,在规模、分支品类之间的平衡、适应预定阅读对象的侧重点等方面,都可以进行探索。作品数量大,品类繁多,时代跨度大——这给编选者提供了编选的自由度。就孙犁散文而言,选本篇幅太大,则近于《耕堂劫后十种》;篇幅小些,二三十万字,则难以展示孙犁的创作成就。在这一点上,刘宗武编选版,可以说是一个合适的中型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