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张聪聪
开学季来临,助学读物迎来一波销售高潮。“双减”政策落地,今年的助学读物市场受到更多关注。据了解,无论从该类图书在书店的销售情况,还是从出版机构的销售数据看,助学读物今年的销售情况与往年相比波动不大。一系列头部助学读物仍保持可观销量,个别出版机构取得较大幅度的销售增长,例如,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积极维护原有渠道、探索新渠道,截至2021年7月,教辅销售码洋同比增长50%;博集天卷的助学类产品销售与前年、去年同期相比,也有较明显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当下,面对市场上让人眼花缭乱的助学读物,如何选书成为困扰众多家长和孩子的一大问题。助学读物的策划研发与常规图书相比,又有诸多特别之处。例如,更新频率快,策划编辑要发挥更多内容研发和统筹作用。此次,我们邀请了一批一线策划人拆解助学读物策划研发的“看家招数”,并归纳若干内容策划端的新趋势,为家长和孩子选书提供建议参考。
拆解助学读物研发七大看家招数
招数1:打好提前量。助学读物往往需要更复杂的编审、修订过程。北京京师普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编辑梁志国表示,为了确保修订质量和出版时间,该公司通常在教师使用助学读物的同时就委托其进行修订,让教师边使用边修订,使修订更到位。同时,留出半年左右时间,使出版过程更从容。
招数2:普适性与地域性有所侧重。由于实际情况差异,一些助学读物全国通用,也有一些地区需要更具针对性的产品。某种意义上,助学读物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据悉,为了提高助学读物的适用性,北京京师普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近年来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推动落地编写,邀请当地教师负责编写和修订,使产品更加贴合地方需求。
招数3:研判国家大政方针和读者需求。毋庸置疑,助学读物的策划需要建立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导引领之上,尤其要对教育政策和读者需求深入研判。例如,紧抓跨学科教学趋势,现代教育出版社确立了策划出版学科融合的趣味助学读物,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策略。同时,该社将重点发展青少年主题出版,进一步调整、优化大阅读产品线作为未来方向,贴合助学读物市场的走向及读者需求。中国纺织出版社副总编辑李满意提到,就助学读物而言,读者需求研判还需要明确目标读者年龄层,根据相应年龄段孩子学习需求和理解能力等来设计产品。
招数4:推动传统图书与新技术融合。近年来,利用传统图书与新技术的融合为读者带来更丰富的阅读体验,是主流趋势。这一趋势同样适用于面向低年级孩子的亲子阅读和高年级孩子的自主阅读。恰当、适宜的融合能够为图书带来增值服务。例如,现代教育社推出的融媒体系列桥梁书《幸福的末可可》,从孩子成长中要面临的八个成长问题入手来引导感受幸福的意义,配合绘本、交互电子书、微网站、表情包等,营造沉浸式阅读体验,引导孩子在生活中感受幸福,思考幸福的意义。湖南文艺出版社的《唐诗素描》《宋词素描》等产品,充分利用音视频优势丰富内容并调动读者积极性。据悉,该套书除了配备诗词朗读音视频,读者还可以将自己朗读的音频通过扫描二维码发送至后台,一经采用,与图书配套朗诵音频版本便会更新。
招数5:参与创作、扩大想象空间。助学读物需要具备充分的知识性,趣味性也同等重要。该类图书的策划中,编辑需要更深入参与到创作过程中,扩大想象空间,寻找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平衡。例如,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我是一个健康又快乐的小孩》最开始约稿时,文字作者和绘画作者之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平衡点。绘画作者胡侃侃的画中具有难得的“成年纯真”,为了更好发挥他的长项,编辑将已完成的绘画重新打乱,根据绘画作者的自身特点,重新创作脚本。为了确保趣味性,还将该书做成黑白单色印刷,留出大量空白以供儿童进行涂色。
招数6:传递知识的基础上侧重方法输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在助学读物策划中同样适用。在确保知识含量的同时,该类图书策划的一个侧重点便是要输出能够帮助孩子的学习方法。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作为产品研发理念,要求编辑从提升学习效率、训练思维能力、拓宽视野的目的出发做选题策划,推出了《挑战新加坡小学数学应用题》等匹配市场需求的产品。
招数7:找稀缺,拼制作,控成本。这也是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相关图书策划中的三大“绝招”。一是要在选题论证阶段找到选题的稀缺性,即核心卖点。二是在流程管控及包装策略方面,注入深度思考与理解。例如, 《数学就该这样学!》一书在选题立项后,书稿文案就打磨了不下20次。编辑团队还曾为论证作者刘薰宇与杨振宁之间的关系,跑了20余家图书馆、档案馆,才能用封面上的“怪不得杨振宁这样推崇刘薰宇”这句文案。三是将图书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双减”政策落地,助学读物市场将迎三个变化
“双减”的落地对整个教育及相关行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与之息息相关的助学读物尤其是教辅图书的策划、销售势必迎来一系列变化。例如,助学读物细分类别的需求偏重可能会发生变化,学科类助学产品指导讲解功能性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同时,在避免视力伤害的基础上,具有更强交互性、能够提升学生效率的融合性产品也将具有更多应用空间。
基于综合素质教育,细分品类将更丰富。当前的助学读物市场,基于应试教育的学科教辅、大语文阅读读本等占据较大份额。在现代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王春霞看来,基于“双减”政策中的一系列规定,助学读物未来的新趋势将是围绕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艺术和科技等多方面的知识水平,出版方向也会适当地侧重体育、美育和科普读物等启蒙类读本及相关读物策划。来自湖南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冯博也表示,一些有助于综合能力培养、提高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拓展类图书会成为热点。此外,家庭教育类图书,可供亲子阅读、亲子共学的图书品类也更会受欢迎。助学读物的品类划分将一进步细化,
品种、内容容量少而精,新技术应用更广泛。无论是基于图书市场“精品出版”的趋势,还是“双减”政策的作用,助学读物品种、内容容量少而精都是整体趋势之一。因此,出版方需要在策划端投注更多创意,在有效的品种、内容容量中提供足够丰富、充足的增值服务,包含能够切实提升孩子学习效率的方法。与此同时,除了当前应用范围较广的音视频内容植入,语音识别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一系列能够提升交互性、丰富阅读体验的新技术也将得到更广泛应用。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基础教育理科事业部主任郭艳提到,积极探索助学读物的“立体化”是未来的趋势,音视频资源、AI互动资源、小程序配套学习资源等与图书的结合,也是推动行业进步的一系列重要举措。
探索方向呈现两极分化趋势。由于“双减”政策和图书市场环境的双重影响,深耕助学读物研发的策划出版机构势必将调整各自的主攻方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助理兼童书出版中心负责人张萌认为,助学读物可能会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专注于长期市场研发和积累的出版机构会继续深耕内容领域,深化图书内容对于当代儿童在成长、兴趣、素质提升的影响;着眼于短期市场规模的出版机构会模糊教辅和童书的边界,深挖长期以来中国家庭教育的痛点和焦虑点。
解决家长和孩子的选品困惑是当前重点任务之一。在学校、老师、辅导机构等对助学读物选品的作用逐渐缩小之后,家长和孩子获得更多的图书选择空间,但是也面临更多的茫然无措。因此,博集天卷策划编辑布狄认为,找到更合适的方式来推荐产品,是渠道与内容研发机构本阶段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当前的选品环境不容乐观,想要彻底解决选品难题必须从阅读效果入手。而助学类图书的阅读效果检测是要通过互联网与新技术才能实现的是一个难题。未来,更多具备学科教育素养的人甚至专业的学科教师,将参与其中并成为助学图书阅读效果检测的核心成员。
随着“双减”政策的进一步落地,助学读物策划、销售等更多层面的变化趋势会逐步显现。无论如何变化,内容严谨扎实、能够实现明确阅读功能的助学读物,是最基础的刚需。此次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相关助学产品策划、出版机构在选题方向、立体化开发、销售渠道拓展等方面的架构中,也纷纷将凸显自身特色和方向、长线布局作为落脚点,助学读物市场未来势必将迎来更激烈且多元的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