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彦
最新一期《朗读者》节目邀请了新中国第一代测绘人——国测一大队的郁期青等人。在他们的朗读环节,节目播出了46位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的测绘人名单,他们有的没有留下一张照片,还有的甚至连姓名都不详,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伟大。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我们为什么要去做测绘这项异常艰难的工作呢?今天,再次翻阅海燕出版社出版的河南籍作家鱼禾的新书《大河之上》,情感激荡之中,似乎一点点理解了“测绘”这项工作的重大价值和意义。
作者在序言中说:“唯有洞察,才能和解。”书中的大河,指黄河。在我们的认知里,这条被称为“母亲河”的大河,并不是一条性情温顺的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不知吞噬了多少人的性命。我们该如何与这个脾气暴躁的“家长”和平共处呢?这是困扰一代代华夏儿女的难题,也是一代代炎黄子孙的不懈追求。
数千年来,大河滔滔,如歌如诉。而在这条逐渐归于平静的大河背后,又有无数的中华儿女殚精竭虑、不辞辛苦,我们的祖先,我们的父辈,我们的兄弟姐妹……对于黄河的治理,固然是人与水的较量,但又何尝不是人与水的妥协?时至今日,“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花了数千年的时间才领悟必须与河流和平共处的道理”。从新中国第一代测绘人到全民参与挖河,背后是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
这条滔滔大河,已不仅仅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河流,更是一条孕育了华夏文明、承载着父辈沉甸甸苦难和希望的民族之河,或者说父亲之河、母亲之河。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母亲的南河”一章,作者讲述了母亲挖河的经历。挖河,其实母亲说不清楚,究竟去哪里挖河,只记得很远很远,走了好几天才走到。走,是真的徒步走。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挖的肯定是黄河的某个支流,大概是清沙,或者筑堤。总之,母亲说不清楚,也记不清了。母亲那时候还是个刚刚过门的十七岁的新嫁娘,便跟着大家伙儿去挖河。提起那段岁月,母亲絮叨最多的不是累,而是饥饿。那时候,天天干重体力活的人们,一天三顿都是红薯叶稀汤,外加一个黑面饼。而这个十七岁的新嫁娘,为了给成分低的“我”姥爷省出一口粮,硬是把每天的黑面饼留给了姥爷。那是怎样一段艰苦的岁月啊!“母亲说起那时候,总是这样开头:那时候,当个人真是受罪啊!”那时候,极度的劳累和极度的饥饿同时发生,对于一个年轻女孩子而言,太严重也太悲惨了。那时候,母亲最大的心愿,就是在延津街头,能买一个刚出炉的火烧吃,可是,她从来没吃过。艰苦,似乎是那一代人必须承担的命运。
为了创作这部作品,作者鱼禾进行了十几次的黄河实地调研考查,对黄河中下游交界带沿岸多次实地走访,分别从河流地理、历史人文、黄河水患及其治理等角度,选取黄河源头、黄土高原、河南境内黄河历史泛滥区等作为支点,对黄河做了多侧面、多点位的刻画。
作品最后,作者以“深呼吸”作结。这一章中,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黄河中下游的一些天然湿地及优美环境,介绍了黄河边一个最重要的城市——郑州近几十年的发展史及其美好远景。作者还着重写了这个星球要进行“深呼吸”的意义。
这部作品视野开阔,格调明亮,文学功底深厚,对往事的回忆哀而不伤,具有动人心魄的文学品质与文学表达,既是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的优秀作品,也是敬献给父辈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