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科学技术史 科技文明 青少年
○陈邕
科学技术史是人类历史最本质的部分,中国自古以来善于发明和发现。遗憾的是,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有关科学技术史的专门著述少之又少。究极原因,一方面是古人重人文、轻科技,视科技为“奇技淫巧”;另一方面是清代闭关锁国,中国科技发展日渐落后于西方。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蕴藏在汗牛充栋的典籍中,凝聚于文物中,融于至今仍具有生命力的科学技术活动中,需要人们下一番发掘、整理、研究的功夫,才能揭示其博大精深的真实面貌。
以1919年“五四运动”倡导科学、民主为开端,中外学者从不同学科领域和审视角度,对中国科学技术史做了大量精到的阐述。其中,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穷其毕生精力编著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以及时任中科院院长卢嘉锡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堪称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领域的双峰。可是这2套书多达数十册,长达几千万字的篇幅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
为了帮助青少年系统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引领当代青少年感受辉煌灿烂的中国科技文明的魅力,接力出版社精心策划出了“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正如李约瑟所言:“中国在3世纪~13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华民族的科技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为人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系列由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江晓原教授领衔主编,由该院8位博士共同执笔撰写。创作团队立足于长期以来扎实的研究成果,融入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全新成果,以全球化视野考察中国传统科技,为图书内容的权威性、前沿性、精确性提供了坚实保障。
全书从满足青少年的好奇心角度出发,以问题导入,通过翔实的史料、深入浅出的语言、全面透彻的分析,勾勒出上起古代、下至当代的5000年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梳理中外文化交流对中国科技的影响,系统介绍了中国古代在地理学、医学、算学、农学、博物学等科学领域所做的独特探索。包括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技术对人类文明所作的巨大贡献,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科学技术成就,从“两弹一星”到中国高铁,直至屠呦呦首获诺奖,书中皆有重点论述。
作者突破了“成就描述”的范式,注重探讨知识创造和传播,以及科技与各项社会因素的互动关系。同时配以近千幅插图增强趣味,将难以理解的概念和实例转换为图像。全书还在每章末设置了“中外科学技术对照大事年表”,凡未能列入正文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有关知识及名词解释,均在这部分得以呈现。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不在于种种发明和创造,而在于其背后的科技智慧,包括科学思想、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宇宙观、价值观、科学管理等。这些成为中国古代科技不断产生、发明、创造的力量源泉。
“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将历史与现代、知识与智慧、科学与艺术密切结合。通过阅读该书,青少年不仅可以感受辉煌灿烂的中国科技文明的魅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还能理解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以及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的巨大作用。走进“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让深埋在纸堆中的中国科技生动、鲜活起来,滋养和灌溉每一名中国人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