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渠竞帆
为传播先进教育思想、推广教学改革成果、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切实为一线教师排忧解难,与广大教师共同成长,2007年,教育部同意在高等教育出版社设立“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网培中心”)。该中心成立14年来,在扎实完成主责主业之余,始终坚守社会责任,为教育事业奉献力量,培训总人数逾800万。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网培中心如何开展教师培训,切实实现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目标?
疫情爆发后,高教社全国高校教师网培中心立足多年教师培训经验,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以及遍布全国的服务体系,保障教师“停课不停教”,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教师教学的影响,保证了教师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方面,网培中心本着工作要“提前做、用心做、尽力做”原则,不折不扣抓好主责主业;另一方面,网培中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教育部各主管部门和高教社的领导下打造了多个品牌公益项目。
该中心在疫情期间开展了“聚力课堂”直播活动,遴选并免费开放近万门线上课程,每个工作日播出一期。同时,网培中心开展了“校园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专题公益培训”,配置专职的在线服务人员,及时解决学校及教师遇到的问题,帮助学校管理和掌握参训学员的学情。网培中心还推出“守护校园·抗疫有我”专栏,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充分展示、交流教师参与“校园防疫专题公益培训”的学习、思考、实践情况,分享教师的学思践悟,展现校园守护者们的责任与担当。
该负责人介绍,网培中心以“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和“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网”两个网站为主要载体,配合以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保证参训教师在有网络覆盖的地方能够参加培训,大大增加了培训的灵活性。针对线上培训沟通难、氛围弱等问题,则通过专家直播答疑、优秀成果展示、训后跟踪等方式,提升参训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切实推动在线培训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网培中心将疫情初期积累的培训经验和成果服务于更广范围的教育事业。高教社持续推进基于“互联网+”的宕昌县音体美教育帮扶工作,帮助宕昌县音乐、体育、美术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联合西北师范大学在白水川小学设立实践基地,建设配置网络支教授课端与学生端信息化教学软硬件平台,并依托基地开展网络送教指导和课堂诊断活动。2020年,网培中心承办了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主办的“三区三州”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和教研员教学教研能力提升活动,为来自“三区三州”和52个贫困县的502名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教研员提供系统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培训。2021年,网培中心承办了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主办的民族地区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和教研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帮助来自民族地区9个省、自治区的607名小学语文教师结合实际工作,进一步学懂、弄通、悟透、做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工作,掌握引导学生从小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疫情下的教师培训工作既繁又杂,且责任重大。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网培中心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保证教师培训工作高效推进的工作理念与工作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坚定理想,大局为先。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要研究真问题,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要坚定信念,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网培中心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要求作为实施教师培训工作的奋斗目标,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服务抗疫大局,在具体的培训课程设置中,将党史培训、师德师风培训摆在首要位置。
二是科学研判,迅速反应。受散点突发疫情影响,即将开办的线下培训可能随时被迫取消,进行中的培训也可能提前结束。为保证培训效果,网培中心制订了科学的应急预案,将责任落实到人,确保在出现突发情况时,能够迅速做出正确、及时应对反应。
三是创新形式,不拘一格。线上培训虽然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性,但是需要参训教师在工作之余进行,负担不可谓不重。为帮助教师解决工学矛盾和培训实效的问题,网培中心将传统的专家讲座设计制作成时长短、系列性、可回放的微课程,方便教师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将线下培训的“班主任”角色转化为线上培训的“主播”角色,使网络学习空间内的氛围更加活跃。一系列创新举措的出发点都是要确保教师在参训过程中能够享受到三个“优质”:培训方式优质、课程资源优质、服务保障优质。
教师培训工作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网培中心的教师培训工作已经形成特色,获得了广泛认可。未来,网培中心仍将以教师培训为核心、以教师发展为己任,不断完善服务、不断超越过往,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砥砺奋进、尽心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