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脱贫攻坚 新农村建设 群英谱
○贺绍俊
王华的长篇小说《大娄山》洋溢着人间温情,作者将我们带到贵州的大山里,以小说的方式记录下热闹中所发生的一件件令人感动的故事。
王华仿佛就是从大娄山里走出来的,她熟悉这里的山水,熟悉这里的民情,所写的人物那么亲切、真实。她真实反映了在大娄山所进行的脱贫攻坚工作,但最令我称道的还不是王华描写的真实,而是她能抓住事情的核心并很准确地将其表现出来。她是一位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具有一种穿透力。在这部小说中,她不仅写到了大娄山在脱贫攻坚战中做了一些什么令人感动的事情,而且还通过大娄山这一脱贫的典型事例,塑造了一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扶贫英模形象群,并生动阐释了脱贫工作的深刻思想内涵。
王华在《大娄山》中绘制了一幅扶贫战线的群英谱。在书写他们时,把握了最大共性,就是对人民的热爱和对人民的体谅。在他们的心目中,人民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具体化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直接指向他们在扶贫工作中所面对面的乡亲们。小说中关于刘山坡的故事就非常具有代表性。刘山坡不属于贫困户,得不到贫困户所享受的待遇,心里不平衡,便故意拉着老伴住进即将倒塌的草棚里。有人把他看成是又臭又硬的“刁民”,但姜国良书记批评了这些干部的想法,他说,刘山坡一定要从扶贫政策中沾点光的行为说明了人民群众都觉得国家的政策好。刘山坡也是人民中的一员,人心都是肉长的,为什么他现在的心像石头一样硬,那是因为我们的工作做得还不到位,姜国良要求大家把工作做到他的心坎上。大家接受了批评,想办法耐心细致地做工作,例如镇长李春光甚至都让刘山坡老两口赖住在自己家里,大家的工作如同春风化雨,刘山坡的心也软化了下来,他后来领养了一群羊,在养羊中自得其乐。在刘山坡的故事里,我看到了人间亲情的涌动。
小说以大量日常化的细节,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亲情关系表现了出来,读这些细节,便有温暖人心的愉悦感。如镇长李春光买两只小鸭子请刘山坡老伴替他养大。如龙莉莉穿上娄娄的苗服让一直沉浸在失去女儿痛苦之中的娄娄妈重新振作。姜国良在劝说月亮山的村民们搬迁时,就是用自己真诚的亲情打动了大家。“出于孝顺,出于关爱”,这多像是亲人们在家里说的贴心话,也是参加大娄山扶贫工作的所有干部们的心里话。
《大娄山》集中写了娄山县在打响脱贫攻坚战后的短短几个月内发生的事情,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娄山县终于完成了脱贫的全部指标,宣布脱贫摘帽,全书在脱贫摘帽暨表彰大会的喜庆场景中结束。难得的是,王华并没有将“摘帽”看成是脱贫工作的最终目标,而是要揭示出脱贫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为此她为小说设计了一个核心情节:“娄山羊”。娄山羊是姜国良在土平县担任县委书记时精心培育出来的新品种。“娄山羊”为大娄山区的农民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致富途径。王华并没有孤立地写摘帽,而是以“娄山羊”为核心情节,通过“娄山羊”将脱贫攻坚战中的多条线索衔接了起来。姜国良来到娄山县后,即使大量棘手问题需要他亲自去解决,但他仍利用各种机会推广娄山羊的养殖,因为他看到了养羊与脱贫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说:“假如我们把脱贫攻坚比喻成一场战争,摘帽只不过是把战旗插上阵地,只意味着一个阶段的胜利。就脱贫攻坚而言,只意味着我们占领了一块脱贫致富的阵地,然而脱贫攻坚的终极意义,不仅仅是要占领这样一块阵地,还要在这块阵地上持续、发展,要实实在在的全面小康。”有人提醒姜国良,现在要靠发动农民养羊来达到脱贫摘帽的指标已经来不及了。他是这样解释的,脱贫摘帽这是目前的工作,但带领农民奔小康是长远目标,发动农民养羊就是为摘帽后的持续发展而考虑的,“只要我们的目的是奔着老百姓小康去的,就永远不会来不及”。娄山县在完成脱贫摘帽一系列难题的同时,也让娄山羊的养殖产业在全县推广开来。
《大娄山》形象地呈现了从脱贫到小康的内在逻辑,这一内在逻辑通过娄山羊讲述得清清楚楚。大娄山人民在打了一场脱贫攻坚的漂亮仗后,又信心百倍地开始谱写一曲新农村建设的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