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弘(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生活美食编辑部主任)
烹饪菜谱曾经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的主要产品线,但在短视频的冲击下,销量断崖式下跌。除了调整选题方向、在内容出版方面不断创新,还需要在传播方式、融合发展方面有所突破。
经过探索,如下融合发展路径帮助我们实现了数字产品收益,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与美食社区软件合作,开发数字产品。“下厨房”App是一款倡导在家烹饪、打造健康生活方式的社区软件,在线上拥有数亿忠实粉丝。
2022年,“下厨房”决定上线“减脂餐”项目,为会员用户提供由营养专家认证的“减脂套餐”。“下厨房”拥有海量用户,具备成熟的平台运营经验,而出版社拥有丰富的健康食谱内容资源,还拥有专业权威的营养师作者队伍。本着相互赋能的目标,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共同开发这一数字产品。
我请到了我们的老作者,协和医院的营养专家,作为我们这个项目的审核专家。由专家亲自操刀设计了一套符合中国人体质的“7日减脂营养食谱”。根据专家的算法,我们需要为这套减脂餐填充食谱、计算热量及各主要营养素的含量,还需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热量需求特点,提供多套食谱方案。叙述起来似乎简单,但其中的工作量却是极大的。
为了做好这个项目,我专门调配编辑人手,临时组建了数字产品开发小组,从我们数以万计的菜谱图文库中筛选合适的内容。工作的难点在于,需要考量的维度非常多,既要满足热量和营养要求,又要保证食材多样化、避免重复,还要兼顾三餐特点,做到荤素干稀的搭配。好在,这些繁复的要求难不倒长期与内容打交道的编辑团队。最终,我们首次尝试开发的数字产品如期在“下厨房”上线。上线首月,订购量迅速破千,此后更是通过平台引流及社区口碑相传,不断吸引订购。目前,这款数字产品每年都为我们创造数万元的分成收益,且只要产品不下线,还将源源不断地产生收益。
与平台电商合作,实现图文内容的数字化变现。“京东生鲜”是京东旗下的生鲜品牌,“为生鲜产品附加菜谱图文制作演示”的经营策略,推动了“京东生鲜”与出版社的合作。
根据“京东生鲜”的产品特点,我们从多年积累的菜谱图文库中筛选了不同食材类别、不同烹饪方法的精美图文内容,这些图文内容有些来自出版社自有版权,有些获得了作者授权,在纸质图书之外,我们为这些图文内容找到了二次变现的途径,不仅为出版社创收20余万元,也为作者创造了额外收益。
制作美食视频内容,打造自有新媒体账号。为提升美食图书的实用性、为读者提供多元化内容,我们在美食图书内容组稿的同时,也增加了烹饪视频的制作和开发。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我们已经拍摄了200余条美食制作视频。
这些视频不仅作为图书的扩展内容之一,也同步上线了我们的新媒体账号“好食光”。打造自有IP账号,通过定期更新和互动,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私域流量池,实现美食内容出版的多渠道营销变现,是我们的发展目标。
打造有声书及音频课,满足用户不同场景下的消费需求。在开发纸质图书的同时,我们也注重数字版权的开发。
例如饮食文化类图书,适合录制成有声书,在作者声音条件不错的情况下,我们会尽量争取由作者本人录制。这样录制出来的有声书,有创作的激情、有对文本深刻的理解、有与听众用心的交流,比用AI录制或请主播录制的效果更好。
具有专业指导性的内容则适合做成音频课,由编辑将书中的内容进行二次编排,提炼出干货,并使之符合听觉模式。
目前,我们已经开发了10余部有声书及音频课,均在喜马拉雅上线,累计播放量近80万。
将传统的美食出版内容转化为数字化产品,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习惯;通过数字产品探索跨行业融合发展模式,盘活已有的内容资源;不断积累数字化资源,构建数字资源库,为今后更好地开拓多媒体运营模式打下基础。
以上,便是我们在美食出版领域做的多种尝试,今后,我们还将不断探索,力求能够实现“相同内容不同形态,一次投入多次产出、一次销售多条渠道、一次产出多次增值”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