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白小禾/整理
9月23日,由安徽出版集团、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安徽文艺出版社、天柱山管委会承办的“石钟山新创长篇小说《红色密码》首发式暨研讨会”在安徽潜山市雪湖皖山书院举行。《红色密码》是著名作家、编剧石钟山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2025年9月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取材于真实历史背景,以独特的双线叙事结构,讲述了一家三代跨越历史长河,坚守信仰、奉献家国的动人故事。A卷聚焦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侦察连连长乌坚潜伏敌营、智取情报的惊险历程;B卷则书写在新时代,其孙辈乌果敢戍守边防、乌文文服务军队医疗事业的成长史诗。A、B两卷穿插叙述,最终交汇于AB卷,形成恢宏而深邃的叙事交响。
安徽出版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兼总编辑朱寒冬致辞。皖新传媒文化服务总公司总经理徐雁苗、安徽省委宣传部相关领导、安徽省文联主席陈先发先后致辞。首发式由安徽文艺出版社社长姚巍主持。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贺绍俊、潘凯雄、徐刚、徐迅等围绕作品展开深入研讨。本期摘编部分嘉宾发言,以飨读者。
独特的形象 深刻的意蕴
■白 烨(文学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堪称已功成名就的石钟山,并没有在文学创作上坐享其成。相反,他像一个不断重返战场的老兵,带着燃烧的激情,一部接着一部地写作,新作一直连绵不断。他近日又推出了长篇新作《红色密码》。我感到这部作品虽然与军人和军旅有关,但并非他已有创作的惯性延续,而是在故事与人物、内容与写法诸方面多有出新,力求突破,作品在对他已有创作实现超越的同时,又为当代文学贡献了难能可贵的新力作。
《红色密码》一作,以新四军侦察连长乌坚为主角,A卷写他在抗战时期九死一生的潜伏经历,B卷写当代时期他在孤独守望中培育后人,历史与现实相连通,战时与战后相衔接,既有较大的历史跨度,又有丰沛的生活含量,这使它既包含了抗战斗争,又超越了抗战题材,在与抗战有关的革命历史题材书写中,可谓是独辟蹊径,别开生面。
与石钟山的其他作品一样,《红色密码》读来令人跌宕起伏,读后引人掩卷深思。这部作品可以品味和言说的地方很多,但我认为最突出也最重要的,应该是精心打造了乌坚这个新颖而独特的人物形象,并由这个人物的际遇和作为,寓含了斗争与风险、付出与获得、机遇与命运、信仰与忠诚等丰富意蕴与深刻内涵。
第一,乌坚形象的新颖性与独特性。
作品的A卷,写乌坚在抗战时期的临危受命,潜入敌营,他以机智、英勇加巧合,为抗战斗争的阶段性胜利,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但这样一个出生入死的孤胆英雄,却因“上线”向同志的不幸牺牲、张同志的完全失联,在抗战胜利之后成为找不到组织的游民,找不到“归巢”的孤雁。
作品的B卷,写乌坚与妻子秦燕寻找队伍无果,寻找组织无望,无奈之中只好回到家乡的城市落脚,在一所学校任教,但他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于搜集烈士遗骨,建造烈士陵园,守护烈士英魂;再就是以自己的言行与作风,培养和教育儿子乌望北、孙子乌果敢、孙女乌文文。
我们在文学作品里看到过不少战斗在隐蔽战线上的孤胆英雄,但乌坚与他们明显不同,他既是潜伏敌营的孤胆英雄,又是离群独飞的“孤雁”。“孤胆英雄”与“孤飞鸿雁”,两种形象与两种品质的叠加与融合,才是乌坚的完整形象,才是乌坚的整体精神。
第二,乌坚的际遇与作为给予我们的启迪。
其一,革命不会一帆风顺,道路也不会一马平川。革命者既要有努力进取的姿态、甘于奉献的精神,也要有忍辱负重的准备、勇于担当的精神。其二,无论是战争年代插入敌人心脏的孤军奋战,还是和平时期远离组织的孤身奋斗,都需要始终如一地忠于职守,需要“磨而不磷,涅而不缁”,这里凭靠的是革命初心的矢志不移,考验的是忠心向党的坚贞不渝,这里的自信与自立,都缘于共产党人磐石般的坚定信念、钢铁般的坚定意志。
我原来还觉着这部作品取名《红色密码》,只能涵盖作品的半部内容,多少有些不够恰切。但当围绕乌坚这个形象不断思索和深入探究时,进而发现“红色密码”不只是指乌坚化名王长河为我方发送重要情报的谍战与暗战,也许还指涉到乌坚在不同时期坚持战斗和继续革命所依仗的核心精神元素,真正的“红色密码”,是深藏于乌坚内心深处的革命者恒久不变的初心,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党性。从这个角度看,“红色密码”的书名不仅恰切,而且富于象征意义。
理想光辉的烛照
■潘凯雄(文学评论家、出版人,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
副主任、中国新闻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军旅作家石钟山长期耕耘于小说和影视双线,成名颇早、产量甚高、特色鲜明,新近面世的长篇小说《红色密码》再次印证了这一点。作为一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长篇小说,它以一乌姓普通人家三代人传奇而平凡的故事,串联起中国从上世纪40年代到新时代近百年的时代变迁和风云际会。
形式上,《红色密码》采用了AB两卷交叉呈现的叙事方式。A卷集中描写这个家庭第一代乌坚与秦燕夫妇的传奇人生,特别是乌坚作为中国共产党潜伏在大汉奸汪精卫身边的情报人员,为我们的抗战事业获取了大量珍贵的一手情报。然而由于他“上线”的失联而成为保守“红色密码”的“特殊身份”人员,但乌坚始终默默坚守理想信念,直至晚年才得以重归组织怀抱。B卷则着力书写其子乌望北特别是孙辈乌果敢、乌文文兄妹俩的成长历程,这二人的成长历程亦可谓一波三折、命运多舛,但在这个红色世家潜移默化的成长氛围中,兄妹俩最终在战胜了种种艰难后继续得以健康成长。
说实话,这样一个特殊家庭中每一位成员的现实遭遇和心路历程很难用日常生活中的日常逻辑来解释,这样的书写也很容易被戴上一顶“不真实”的大帽,这些且不是用“无巧不成书”这几个字就能搪塞过去。面对这种完全可能也有理由出现的质疑,我愿意用“浪漫主义”这四个字作为释疑的钥匙。
浪漫主义文学现在似乎很少被人提及,也很容易被戴上“虚假”的大帽。但其作为文学发展历史上出现过的一个重要流派、一种美学原则和创作方法,其存在和贡献则毋庸置疑。谁又能否定19世纪法国文坛上雨果和巴尔扎克的双雄并峙?前者是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后者则是现实主义文学写作的大师。而浪漫主义文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理想光辉,所谓“理想”正是这一文学流派与创作方法的典型特征。不仅如此,文学史上也还确有“积极浪漫主义”与“消极浪漫主义”这两说与区别,所谓“积极”指的是雨果式的“向前看”理想,而消极则是夏多布里昂式的“向后看”缅怀。
简要回溯一下世界文学史上的这段历程,就不难解释石钟山笔下乌氏家族种种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了。他们正是基于自己理想烛照下的信念支撑,才得以克服种种看似难以克服的艰难,战胜种种看似难以战胜的险阻,从而抵达自己理想的彼岸。而且这种理想在战争时期是为了民族的独立与尊严,在和平时期则是为了祖国边防的安全和人民生活的幸福。这样的理想当然是崇高的、令人尊重的,而为这样纯洁崇高的理想奉献奋斗的人,无论他们是传奇英雄还是默默的普通奉献者,都同样值得大家的尊重与敬爱。为了突显这样的理想,将其提炼至纯而又纯、不掺一点杂质的程度又当是作者的刻意为之。这或许就是石钟山这部长篇小说新作的重要特色和独特价值之所在。
优秀的文学创作当然离不开对现实的关切,但同样也需要理想光辉的烛照。钟山近40年创作生涯的历史就始终游走在这两套笔墨的书写中,这部《红色密码》便是其理想张扬的最新代表。
红色大家庭里的“变与不变”
■贺绍俊(文学评论家,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
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特聘教授)
我发现石钟山在创作上有一个变与不变的原则,因为“变”,他的每一部小说总能读出新意,但他同时还有自己的“不变”,“不变”是石钟山的压舱石,从而使他所有的创新和变化不会轻飘飘。我将石钟山的“不变”形容为一个红色的大家庭。石钟山来自红色大家庭,他的故事都是从这个红色大家庭里获取的。石钟山对这个红色大家庭怀着敬仰之心,在他的笔下,这个红色大家庭里凝聚起一个强大的红色传统,其内涵是由英雄主义、革命精神和向美向善的心愿组合起来的。红色大家庭因此也让石钟山的小说具有家庭小说的特征,他紧扣家庭伦理关系做文章,故事性围绕着日常性而展开,但他的家庭小说并不是日常琐事的家庭小说,因为其所营造的家庭是一个与理想和家国情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红色家庭。红色家庭既是他为小说设定的物理空间,也是一个非常辽阔的精神空间,他在这一物理和精神空间里充分施展着千变万化的文学才能。
最近他创作的两部小说,从《一世机密》到《红色密码》,让他的红色大家庭成员成为谍战阵线上的战士。这两部小说的突出变化是石钟山把谍战叙事引入到他的红色大家庭。但石钟山的谍战叙事又有其特别之处,他并不在悬念和神秘性上做文章,只是将谍战的特殊性作为揭示红色大家庭精神内涵的一种视角,通过这一视角,他注重人物内心的坚韧和隐忍,将信仰的力量和个体命运交织起来。
《红色密码》以乌家三代人的经历为主线,串联起不同时代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展现了从抗日战争时期到和平年代军人及其亲属的奉献与坚守。这部小说强调的是在这个红色大家庭里,革命精神形成了家庭的传统,这个传统是如何跨越时代风云,应对社会变化,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这部小说同样可以看出石钟山的“变与不变”,变的是身边的物质世界和社会观念,不变的是家庭对信念和理想的坚守。
A卷基本上就是一个谍战故事的架构。若要说悬念,A卷最大的悬念是乌坚和秦燕失去了组织联系,无法回到自己的队伍中去。这两位潜入敌人内部立下卓越功劳的地下战线的战士,却在胜利时刻成了无家可归的人!乌坚作为一个正宗的悲剧人物,不仅没有被击倒,而是让革命精神在一个“红色大家庭”里得到发扬光大。他的悲剧性具备了一种不可遏制的鼓舞人心的力量。
革命是一件关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大事,当然不可能完全遵循正常的家庭伦理来处事,这一点在谍战工作中可能表现得更加突出。从一定意义上说,石钟山这两部以谍战为题材的小说都是在探寻谍战的本质。谍战的本质是保密,一个革命的谍战工作者在保密的原则下必然面临革命与家庭伦理的冲突,比如在《红色密码》里,乌坚如何处理与秦燕的爱情,当他们失去与组织的联系后,又如何处理两人的婚姻,以及如何处理外界的误解,等等。石钟山在小说中令人信服地写到了乌坚、秦燕以及他们的后代是如何从革命的现实出发,修改传统的家庭伦理,建构起新的革命伦理。革命与家庭伦理的冲突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石钟山敢于触及这个问题,是因为他对自己所营造的“红色大家庭”充满了自信。他为书写红色大家庭开辟了一个很重要的视角,这也是《红色密码》给我们提供的一份独特的精神价值。
“红色密码”的追问与诠释
■徐 刚(文学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石钟山长篇新作《红色密码》的主体部分,显然是潜伏者乌坚的故事。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叙事类型,谍战叙事可以在抗战的主题创作之下,容纳悬疑惊险之类戏剧化的故事形式,这些无疑是读者喜闻乐见的叙事内容。然而今天,层出不穷的谍战叙事,似乎也在叙事创新上有些“走火入魔”了。《红色密码》似乎有意对此予以纠偏,小说以更加平实、更能被人接受的方式,带领我们重返“谍战”的本质。
细读乌坚的故事,这看上去像是《潜伏》加《集结号》的叙事融合。总的来看,《红色密码》包含了谍战剧三个有意思的层面:
其一,不称职的潜伏者。小说里的乌坚,显然是一位不称职的潜伏者。他是一位优秀的侦察兵,却并没有潜伏的相关经验。他不懂密码发报,不会爆破谋杀,更不擅长伪装欺骗。在具体的工作中,这位“菜鸟”间谍甚至有许多违反基本纪律的“骚操作”,譬如他一着急就必然自己跑去接头地点……这与石钟山上一部作品《一世机密》里的苏北如此相似。然而,就像《潜伏》里“蠢得挂相”的翠萍一样,这个不称职的搭档,几乎“承包”了余则成间谍生涯的所有危机,但这些危机恰恰构成了故事的精彩看点。因此无论是《潜伏》还是《一世机密》,抑或《红色密码》,反而是主人公的不专业、不称职,让故事更加惊险,也更加有趣。
其二,失联者的求索路。对于潜伏者来说,最大的困境莫过于上级牺牲,自己沦为断了线的风筝。失联,意味着身份辨别机会的丧失,这无疑是潜伏者的绝境。乌坚同样面临“上线”牺牲没人证明的绝境,他不得不跟秦燕一起踏上那条失联者的求索之路,他们不仅要寻找过去的队伍,也要为自己的身份证明。
其三,谍战的职场镜像。潜伏者一方面在从事惊险的敌我较量,但另一方面也必然身处在一个职场的环境中,不可避免地要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所谓“职场之道”。所以我们不难看到,税警总团的横征暴敛,机关内部的卖官鬻爵,甚至像刘同志这种铁板钉钉的共产党员也能通过买通放出来,这些都是既形象又安全的情节设置,反而显出反动政府的腐败来。
对于石钟山来说,他并不满足于仅仅讲述谍战故事。因此《红色密码》特别有趣的是,小说通过A卷和B卷的独特叙述方式,将历史与现实并置起来,由此引出乌坚家族的第二代乌望北,以及第三代乌果敢与乌文文的故事,这也有效扩大了小说的历史容量。
《红色密码》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还在于,小说生动呈现了当代军人的爱情世界。从因为共同的理想与信念走到一起的乌坚和秦燕,到奉献边疆不离不弃的乌果敢和田晓敏,以及捐肾救人携手共进的乌文文与洛桑,小说在其上一部长篇小说《爱情永远是年轻》的基础上,再次让我们领略了当代军人爱情的理想性与现实性。
对牺牲和奉献的深情礼赞,对责任和担当的时代召唤,正是《红色密码》的核心要义。小说不只是要向历史中的无名英雄致敬,展现当代军人的精神面貌,更要深情追问和生动诠释何为“红色密码”——正是勇于牺牲和不断奉献的革命精神,正是对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的执着坚守。
创作谈
薪火相传的密码
■石钟山(作家、编剧 ,《红色密码》作者)
2024年早秋时节,安徽文艺出版社组织了一次主题创作采风活动,采风地点是在大别山革命老区,一路走下来,红色的历史印记时时刻刻感动着我,在天柱山脚下野寨中学旁有一处烈士陵园深深地吸引了我,不是陵园有多么特殊,而是伴着陵园一旁的野寨中学,烈士陵园和野寨中学毗邻着。当时做介绍的就是该中学的前任校长,烈士陵园和野寨中学的故事就此展开了。
在我的印象里,烈士陵园都在幽静之处。这片烈士陵园却和校园合在了一起,本身就是一件新奇的事情。烈士陵园成了学校的一部分,或者说学校和烈士陵园融为一体。80多年前,在抗日烽火岁月,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大别山麓皖鄂两省知名人士倡议建公墓、收殓遗骸。公墓落成于安徽潜山野人寨,并创建纪念学校“景忠中学”,后依地名更名为“野寨中学”。这是全国唯一的依陵建校、以校护陵的中学,入选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是新时代国防生的生源地。
许多年过去了,烈士陵园的英灵们陪伴着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们长大,一茬又一茬新入校的学生,也在陪伴着这些英灵们。他们的故事就此展开。每到清明节或重大节日,学校的师生们都会来到烈士陵园,再听一遍烈士们当年抗日的故事。烈士们的事迹激励着学生们,在学校门前的光荣榜上,许多优秀的学生成了国防生,有的直接考入到军校,他们的名字和照片排在光荣榜的最前面。这是野寨中学的独特传统,先辈烈士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生们,他们弃笔从戎,走进了边防哨所。
野寨中学和烈士陵园的故事,就像一粒种子种植在了我的心里,久久难以忘怀。于是有了《红色密码》这本小说。皖南事变之后,新四军的任务发生了变化。主人公乌坚为获取日本人的情报奉命潜入到汪伪政府,在陌生又危险的环境下,一面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却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老部队。就在日本人投降前夕,他与地下组织失去了联系,从此他成了断线的风筝,默默地回到了老家,成为了一位守护烈士的守墓人,有了战友的陪伴,不安的心才有了寄托。他一直在等待组织的召唤,一直到晚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的身份才得以证明,又一次奉命归队了。
在等待组织召唤的时间里,他一直把自己当成一位军人要求自己,对一家人言传身教,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对组织的承诺,在他精神的感染下,孙子乌果敢,孙女乌文文相继成为了边防军人。是爷爷对信念的守望,子孙们继承了爷爷薪火相传的密码,在艰难困苦中坚守着信念。守望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崇高。他们对人生的理解就像他们就读过的野寨中学旁的烈士陵园中的烈士一样,虽然默默无闻,身上却散发着温暖之光。他们力量虽然渺小,却用执着的力量去改变着这个世界。我们生活在和平盛世,总有一批人在默默地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