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业者论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关键词 儿童视角 艺术表达 山乡巨变
~~~关键词 文化产业 乡村振兴 儿童本位
~~~关键词 江南士绅 明清易代 日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引用 [1]李文平. 涉水而来:儿童视角下的乡村变革与文化坚守 [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5-09-26(16). 放大 缩小 默认   
涉水而来:儿童视角下的乡村变革与文化坚守
关键词 儿童视角 艺术表达 山乡巨变

  ■李文平(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大象出版社积极响应,策划推出“我的美丽乡村丛书”,并邀请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李东华担任主编。该丛书以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为主题,选取宁夏老虎沟、河南东岳村、青海长江源村、海南毛纳村、浙江安吉余村等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振兴实践地为原型,通过儿童文学形式,讲述这些地区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奋斗故事与感人历程。

  《涉水而来》作为该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了中宣部2024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和“十四五”国家重大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该书是青海本土作家唐明继《河源清澈》之后与大象出版社合作的又一力作,延续了她清澈明亮、坦诚真挚的语言风格与叙事基调。作品以长江源头128户牧民的生态移民为原型,通过儿童视角,纯净而有力地呈现了现实题材的厚重与美感。不仅描绘了草原文明与现代生活的碰撞与融合,更是一部关于迁徙、成长与文化重生的生命启示录。

  文化对话:迁徙中的碰撞与融合

  《涉水而来》开篇即呈现了一场充满阵痛与希望的迁徙。为响应“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的生态号召,128户牧民告别祖辈生活的雪山草原,放下羊群与黑帐篷,迁至城市郊区的长江源村。这场迁徙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转换,更是生存方式、文化认同与精神世界的深刻变革。作者通过藏族少年多吉的视角,细腻刻画了移民在“告别”与“重建”之间的复杂心绪,构建起“生态使命”与“个体命运”交织的双线叙事。

  在“告别”的描写中,作者未刻意渲染悲伤,却以细节传递诗意的感伤。多吉枕边的马粪蛋,是草原上治疗咳嗽的土方,那熟悉的气味承载着世代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尕玛塔叶爷爷执意将黑帐篷搭建在新居院中,帐篷内陈列皮料、针线与毡布,炉火上的茶碗热气氤氲,仿佛时间在此凝滞——那是班德草原的微缩宇宙。这些细节暗含牧民对传统生活的眷恋:马粪蛋是人与草原的情感纽带,黑帐篷是不可丢弃的文化根脉,就连多吉走失的小狗加木朱克,也成为草原记忆的象征。它的失踪令多吉“如失一手一足”,折射出移民在陌生环境中对“熟悉感”的深切渴望。

  “重建家园”的叙事线,则充满从零开始的挣扎与希望。初至长江源村,多吉一家不仅面临物资的匮乏——无窗帘的房屋、熄火的炉灶、空荡的房间,更遭遇精神上的迷失。父亲曲扎东智曾是草原上幽默自信、交友广泛的牧民,搬迁后却整日魂不守舍,手持念珠反复询问“饿了吗”,连一顿饭也难以准备妥当。这种无措并非个体软弱,而是整个群体面对文明转型时的集体困境:当放牧、剪羊毛、捻线等技能失去用武之地,当“牧民”身份骤然失效,他们必须在新的价值体系中重新定位自我。

  作者将“生态移民”的宏大叙事融入日常琐细。村委会组织汉语培训班、李卓玛阿姨开设生活技能课堂、大扎西叔叔贷款购卡车跑运输、央宗婶婶经营发卡小店……这些平凡情节,实则是移民重建生活秩序的努力。多吉与父亲从“抗拒马桶”“畏惧汉语”到逐步接受自来水、学习驾驶,每一点进步都诉说着重建的艰辛与必然。正如书中所言:“清风无法拴住,流水不可踩断。日月轮转不息,生活已然改变,我们唯努力适应、勇敢面对。”

  儿童视角:纯真视角下的时代变迁

  作为儿童文学作品,《涉水而来》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在于巧妙运用儿童视角。借多吉的“眼睛”与“心灵”,沉重时代主题变得轻盈而温暖。多吉的视角既葆有童真与好奇,又暗含对成人世界的观察与思索,这种双重性使作品既能引发小读者的共鸣,又给予成年读者深层的震撼。

  多吉的“纯真”为迁徙叙事注入诗意。他将马粪蛋视为“有情有义的朋友”,睡前悄声嘱托“今晚请你帮我咳”;把水泥路比作“无尘的草原”,欢快奔跑;为丢失的小狗加木朱克沿路呼喊,坚信“它一定能找到家”。这些孩子气的细节冲淡了题材本身的沉重,令读者在他的“小烦恼”与“小欢喜”中触摸移民生活的真实肌理。多吉与伙伴们的交往——平措主持“赛马”游戏的公正、阿旺罗罗对黑帐篷的自豪、玉拉杰炫耀新自行车的神气——构成新村中最生动的风景,使“乡村振兴”不再是抽象政策,而是“帮才亚大叔种草”的具体场景。

  同时,多吉的视角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洞察力。他察觉父亲“左脸彷徨、右脸愁苦,额间刻着‘我是个废物’的自嘲”;理解乡长班玛南杰“比动员搬迁时更疲惫”;感受阿姐对高跟鞋的羡慕与落寞。当父亲将卖牛羊的钱借给大扎西叔叔买车,哥哥兰卡加抱怨“不顾我的学费”时,多吉未简单评判对错,而是默想“帮助朋友让阿爸觉得自己‘有用’”。这种不偏颇的观察,让人物刻画更立体:父亲的“慷慨”隐含对自我价值的追寻,哥哥的“抱怨”包裹对家庭未来的担忧,而多吉的“理解”,为复杂情感提供了温柔的出口。

  多吉的成长串联起整个故事。从初至新村“咳嗽难眠”到主动“帮父亲学汉语”,从“畏惧高楼车流”到“随卡车进城兜风”,从“困惑于身份消逝”到“在学校立志成为像哥哥那样的人”,他的每一步都呼应着移民群体的适应历程。结尾处,失踪数月的小狗加木朱克带着脏污“扑入多吉怀中”,与阿姐女儿“德吉拉姆”(幸福仙女)的降生形成呼应——小狗回归象征“过去与现在的和解”,新生命预示“未来的希望”。多吉“幸福得号啕大哭”,既是孩子纯粹的喜悦,也是“迁徙终将迎来美好”的诗意隐喻。

  文学之美:语言与象征的艺术表达

  作者在《涉水而来》中延续其一贯的“清澈明亮又坦诚真挚”的语言风格,并构建了一套丰富的象征体系,使作品在叙事之外更具文学深度与美感。这种艺术表达既符合儿童文学的“浅语艺术”特质,又承载了厚重主题,实现“以小见大”的创作追求。

  语言上,唐明的文字如山间清泉,自然流淌中透出诗意与质朴。刻画日常时,对话如“草原还是适合骑马,自行车可跑不起来”,充满童真活泼。这种“诗意与质朴并存”的笔法,既展现青藏高原的雄浑,又传递生活的烟火气。作者对藏族文化元素的运用亦恰到好处——煨桑、藏历新年吃古突等习俗自然融入情节,并非符号堆砌,而是生活的一部分,使读者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藏族文化的魅力。

  作品的象征体系设计精妙。长江源村的“自来水”象征现代文明,带来便利也引发观念冲击,父亲“用桶储水”的行为,则体现传统对现代的审视与包容;“院墙上挂五彩的经幡”象征文化信仰的坚守,成为他面对困难时的精神支撑;“羊群”与“黑帐篷”代表游牧文明的根脉,虽在物理意义上被舍弃,却化为移民心中的永恒记忆与精神依托;才亚大叔在戈壁滩上种植的“草”,则象征希望与延续,既陪伴老马,也接力草原记忆,暗示“心中有根,便能在新土扎根”。

  结构上,作品采用以多吉与父亲经历为主线的线性叙事,从“初至新村”到“适应生活”再到“融入新生活”,情节层层推进,符合儿童阅读习惯。作者巧妙穿插回忆与文化描写——多吉梦中见母亲“如仙女走来”,醒后却身处新村,这种“梦境与现实的交织”,既抒写对母亲的思念,又强化迁徙带来的时空错位感,令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立体。

  现实回响:儿童文学的社会价值与教育意义

  作为“我的美丽乡村丛书”中的一种,《涉水而来》不仅在文学层面具有高度价值,更在教育、文化与社会等多维度展现出深远意义,为儿童文学如何书写“乡村振兴”这一时代主题提供了优秀范例。

  教育层面,作品实现了趣味性与教育性的平衡。多吉的成长故事充满吸引力——与伙伴游戏、寻找小狗、适应新学校等情节,极易引发小读者共鸣,让他们在阅读中体验“成长的快乐与烦恼”。同时,作品潜移默化地传递知识与价值观:通过移民经历,让孩子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懂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意;通过多吉学汉语、父亲成为草原管护员等情节,倡导“适应变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多民族人物友好共处——如李卓玛阿姨帮助村民展现“民族团结”的美好画卷。

  文化层面,作品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与传承”搭建桥梁。唐明作为青海本土作家,深谙藏族文化精髓。她未将民族文化“奇观化”,而是通过多吉一家的日常,展现藏族文化中“善良、虔诚、豁达”的精神内核——父亲毫不犹豫借钱助友、村民在停水时互助共渡难关。这些品质既是藏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作品也客观呈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尕玛塔叶爷爷感叹“年轻人不愿吃苦做藏靴”,益西坚措老师留守山区“为未搬迁孩子教藏文”,引发读者对“文化传承”的思考。作品给出的答案是“创造性转化”:大扎西叔叔用卡车传承“牧民勇敢闯荡”,这种“在适应中传承”的思路,为文化延续提供了启示。

  社会意义上,《涉水而来》以文学形式“记录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具有重要时代价值。作品聚焦的“生态移民”,是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的典型案例——牧民为生态保护牺牲传统生活,政府通过政策支持助其重建家园,村民凭借自身努力实现“从牧民到新村民”的转型。过程中,既有国家政策的温暖——如草场补助、技能培训、学校建设,也有个体奋斗的力量——如贷款创业、开办小店,还有社区互助的温情——如共同铺路、帮忙搬家。作品未回避移民过程中的困难——资金短缺、身份迷茫、文化冲突,但最终指向“希望”与“成长”,让读者看到乡村振兴是“硬件改善”,更是“生活质量全面提升”。这种“以小见大”的书写,使“乡村振兴”从政策术语变为可感故事,为公众了解新时代乡村变迁提供了独特文学窗口。

  结语:涉水而来,向光而行

  《涉水而来》以儿童纯净视角,书写了一部关于生态、文化与成长的迁徙史诗。唐明未刻意拔高人物,也不回避矛盾,以清澈明亮的笔触,让故事充满烟火气与生命力。多吉与父亲的适应之路,是个体的成长史,也是一个民族在时代浪潮中坚守与创新的缩影;长江源村的变化,是一个村庄的振兴史,也是中国乡村在生态文明与现代化进程中探索前行的写照。

  作为该书的责任编辑,我深知这套丛书的核心使命——以儿童文学为载体,记录新时代山乡巨变,让孩子在故事中感受家国情怀。《涉水而来》完美诠释了这一使命。它让小读者看到,乡村振兴不仅是“房子变新、道路变宽”,更是“心灵的成长与精神的富足”。

  当多吉背起书包走出家门,春风浩荡中,加木朱克回到他身旁,长江源村的未来充满希望。这一幕是故事的结尾,也是新的开始——迁徙尚未结束,成长仍在继续,文明的对话永不停歇。《涉水而来》告诉我们:无论走多远,只要心中有“根”,便能在新土扎下深根;无论面对何种变化,只要保持“向光而行”的勇气,就能在时代浪潮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这部作品,不仅是献给孩子的成长礼物,也是献给这个时代的“乡村振兴启示录”,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品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融合出版
   第04版:广告
   第05版:武汉书展
   第06版:武汉书展
   第07版:武汉书展
   第08版:分销新视野
   第09版:出版报道
   第10版:出版报道
   第11版:出版报道
   第12版:专版
   第13版:世界出版
   第14版:访谈·主题书单
   第15版:资讯
   第16版:业者论坛
   第17版:成长教育周报
   第18版:成长教育 高考用书
   第19版:成长教育 研学实践
   第20版:成长教育 优案推介
   第21版:中缝
   第22版:中缝
涉水而来:儿童视角下的乡村变革与文化坚守
在时代书写中照见儿童成长
在一本日记中破译明清易代的生命密码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业者论坛16涉水而来:儿童视角下的乡村变革与文化坚守 2025-09-26 2 2025年09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