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由北京市海淀区委、区政府主办的海淀区教育大会上,“海淀大学校”成为了一个新词、热词。未来,“海淀大学校”将融通各类资源,丰富校外学习新场景,打造终身学习新生态。
具体而言,“海淀大学校”不是一所学校,而是横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衔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融合学校和科研机构、企业,实现“处处是课堂、人人是学员”的全域育人新模式。
活动现场发布“十大教室”。“十大教室”是对区域顶尖资源教育转化的系统设计,涵盖多维度学习场景。其中,香山革命纪念地旧址红色文化教室、“两弹一星”教室,将历史现场转化为思政课鲜活教材;中关村创新精神教室与人工智能教室,嫁接区域科技产业基因,点燃青少年创新火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室、艺术海淀教室则深挖“三山五园”文脉;航天航空科技教室依托密集科研院所资源,解码空天技术奥秘;生态文明教室、京西稻劳动实践教室及综合体育教室,则串联起自然探索、农耕体验与健康促进的完整链条。十大主题教室通过场景化教学设计,实现社会优质资源与校园教育的深度耦合;其背后有37所高校、2个国家实验室、9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近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构成的资源支撑,这些资源通过系统梳理与精准转化,为青少年成长提供养分。
会上还发布了覆盖全区的“海淀夜校”网络体系,包括7家区级特色夜校、100家基层夜校、28家区域夜校。从非遗木刻到衣橱整理术,从AI技能到传统琴艺,夜校课程源于对青年需求的精准把握。海淀团区委依托“社区青年汇”小程序搭建选课平台,动态征集青年意愿,并招募高校教师、企业导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各领域人才组建师资库。
课程采取10~30人的小班制,灵活设置单次课、系列课、专题课等多种形式,内容涵盖政策解读、文化艺术、职业发展、生活技能等多个维度,公益普惠属性让青年以极低成本拥抱终身学习。
《海淀区校外教育资源库手册》同步亮相。该手册首次以“十百千”架构梳理区域资源,聚焦科普教育基地、人工智能教育场景、高校博物馆、美育实践空间、身心健康教育基地、德育实践基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社会大课堂教育基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数字博物馆十大类别,精选超100家优质资源单位,汇聚1000余名专家,形成校外教育的“导航图”。
据悉,海淀区将构建“基础教育+高校+高新企业”联合培养体系,搭建“每所中小学背后有一所高校、一个实验室、一家科技企业”的资源网络,塑造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的一体化创新引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协同的培养体系将落地。目前,该区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等7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签约,将在思政教育、科学教育、师资培养、课程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大中小贯通衔接的人才培养链条。
到2027年,海淀区将建成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科学教育”融合创新示范区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高地,形成“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和人才培育新体系,实现“三个一”,即打造一批科技高中和AI实验室,培养一批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融合名师,培育一批具备科学家潜质、掌握AI思维工具、勇于探索创新的青少年。海淀区将构建阶梯式融合课程体系,小学阶段形成“AI+科学现象认知”课程包,初中阶段构建“AI+学科探究”课程群,高中阶段打造“AI+科研方法”课程体系。推广个性化学习模式,开发“AI学习伙伴”系统,推行“AI+翻转课堂”模式,试点学校覆盖率3年内达到100%。该区将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设计覆盖小学高年级至高中阶段的贯通式培养项目;采取跨校、跨学段学分互认方式,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路径;打造特色化的人工智能科技高中,组织学生参加国际人工智能主题夏令营,组织高年级学生参加顶级人工智能学术会议;建立多元协同组织架构;成立海淀区人工智能教育联盟,打造协同创新载体;推行“双导师+双基地”培养模式。(李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