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01:中国传媒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平板电脑=数字化未来
  ■商报记者 晓 雪

  坏消息再次光临!拥有86年历史的米高梅公司(MGM)于11月3日宣布破产,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影业帝国就如其电影《乱世佳人》的片名那样,即将“gone with the wind”。

  当众多影迷们担心米高梅金字招牌《007》系列电影将何去何从时,媒体人却再次发问:传统媒体行业难道真的寿终正寝了?好在这些坏消息都是从美国传来的。

  百年老店倒台与我们的未来

  往前推14个月,美国《读者文摘》申请破产。《读者文摘》创刊于1922年,米高梅成立于1924年,前后脚诞生。从此刻往前推,几乎每个月都有关于传统媒体的坏消息,多得我们已经有些麻木。

  分析两年来几乎所有“倒台”的传媒品牌的失落原因,都离不开与新技术、新媒体勃兴的关系。于是,简单甚至武断地将所有的这种“关张”都归咎于新媒体的冲击,已经成为流行。加上乔布斯的新发明iPad,在纸媒濒临全线沦落的当口,至少杂志出版商好像抓住了平板电脑这根稻草,当中以堪称“技术狂热分子失乐园”的美国《连线》杂志为首。

  中国同行们也感受到了iPad的狂热,在坐而论道了多年的数字化命题上好像找到了一个新的方向,于是再谈期刊数字化,言必称iPad。然而,我们必须要问,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就是未来的期刊数字化吗?品牌期刊在iPad上的成功是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移动阅读的其他形态潜力又如何?

  11月初,《第一财经周刊》iPad版电子杂志上线,单期定价0.99美元,全年定价14.99美元,自此海外读者也能很方便地通过App Store购买杂志;11月11日,现代传播旗下《周末画报》为iPad特别定制的iWeekly上线,先期免费下载。而在此之前,国内不少有实力的杂志都开始试水iPad版。

  iPad在美国、中国、日本引起的杂志出版产业转型要胜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据记者了解,台湾城邦集团旗下20种杂志本月也正式推出了iPad版的电子版本,收费模式可以单期,也可以半年或一年长期订购,定价低于纸版。

  对于出版商来说,iPad版无疑是对纸版的有力补充,所谓“虚实并行”,因为iPad版比较便宜,能够撬动一些新的阅读群体。

  但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杂志出版商而言,主要精力还是做好纸版杂志的内容、发行、广告及延伸。但不能回避各种危言耸听的未来预言,更要面对一些超前媒体动辄数十万甚至几百万新媒体订户数量的“摧残”。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将这种现象描述成“新媒体行业的谎言和传统媒体的被新媒体化”,“外国媒体找不到盈利点,中国媒体找不到利益点”,“每个人都知道方向,就是还没有成功的路径”。一个年收入可以到几亿元的杂志品牌,新媒体的收入还不到1000万,这就是现实。记者在采访中也感觉到,中小型刊社干脆就不去投入新媒体(一两个人的小打小闹在此不算)。

  上述不愿具名的人士认为,中小刊社此种做法,“短期放弃新媒体,从收益角度看是聪明的选择,但是从长期战略角度来看是如同慢性毒药的选择。”

  龙源期刊网总裁汤潮也强调数字化运营平台的长期战略性投入。

  iPad创造新杂志

  《第一财经周刊》总编辑伊险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纸质媒体从长远看,应该消亡,它消耗大量纸张,传递的大部分信息其实现在都可以通过移动数字设备等来解决掉。杂志在这其中略有不一样的地方是,杂志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它还传递一种组合在一起形成的价值观,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会有更好的阅读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iPad还不能完全实现这一点。并且不管是iPad还是PC机,它在阅读所谓网上和平板电脑上的东西时,手的动作都会很快,不断地去滚动鼠标,不断地划动触屏,这也破坏了杂志的阅读体验——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杂志可能也要有适应这种载体的职能。

  至于iPad是不是期刊数字化的方向,目前还不能完全判断,至少现在它是一个能很好地呈现杂志内容的载体。“传统媒体感慨的时候多,认真踏实学习的时候少,先学着再说”,伊险峰说。同时,伊险峰指出,杂志提供的是“信息+价值观+阅读体验”,如果读者的阅读愉悦转移到新媒体上来,那就要把服务性的东西做好。“花哨的东西的确很多,但我们可能还是更好地做内容,给读者提供服务,在iPad版上加东西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前提是读者要什么。”

  刚刚参加完《财经》杂志客户会的一位业内人士说:“这个会一上来就说杂志的转型,加上门口摆着一排iPad、iPhone,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势不可挡。”

  不管对平板电脑是“感谢”还是“憎恨”,有一点是明确的,出版商应该感谢乔布斯,因为他开启了一种关于数字出版的全新思路。近日,赫斯特集团杂志总裁David Carey就表示,苹果的iPad“给了人们杂志应该往哪里去的灵感”。

  iPad和iPhone出现后,对过去的电子杂志和手机杂志也形成了一种颠覆。过去电子杂志的所有体验都基于PC机,而现在在电子书、平板电脑、3G手机上所能达到的功能和体验已远远超越了PC机。

  职场小说《做单》作者胡震生做了一个视频微博客网站蝈蝈网,做过IBM销售、混过好莱坞的他现在对电子杂志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电子杂志的春天来了,但不是传统的杂志变成电子版,而是独有的电子版,是符合成本低、速度快、无限扩张特点的形式。而那些把纸质内容直接数字化的不会有发展前景。

  事实上,半年来国内已经有人在做专门在iPad上发行的电子杂志,如《牛壹周》,未来这一群体还将不断扩大。

  近日,新闻集团CEO默多克发表了他对美国经济状况的悲观评估,不过,这种经济低迷却给了他灵感。默多克推出了一份专门在iPad等平板电脑上发行的日报The Daily,并预测到2011年年底该报将有30万~40万左右的用户。“我相信每个人最终都将拥有一份,甚至包括孩子”,默多克对外表示。同时,The Daily印刷版将于一个半月后出版,每周出版,每期1美元。默多克认为该刊可以发行到80万册。

  《连线》杂志近年来一直在鼓吹一个思想,技术是有生命力的,今天媒体的变化好像在不断印证这一点。同样,改版后的《新世纪周刊》把网络、电子报、视频作为重要的营销引擎,公司架构上,专设网络编辑部和视频部,两大部门管理层和员工加起来将近30人。官方网站财新网引入社交网络、微博和视频等网络技术,同时,通过腾讯QQ进行日常营销。这已完全迥异于传统的杂志制作与销售方式,这是技术推动的结果。

  不过,谈到期刊的数字化,我们不能总局限在iPad或iPhone上,网络视频、网络电视、二维码技术等,都有可能成为推动期刊在数字信息时代的创新步伐,这是刚刚出版的《2010全球杂志创新报告》的核心思想。

  对于国内杂志出版商来说,既要正视技术推动的数字革命,还要看清楚期刊行业自身发展的生命周期和外来因素催化的不同。美国报刊业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走完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纸媒领域能够赚的钱都已经赚尽。而中国报刊业的发展才只有二三十年。因此,面对苹果公司提供的机遇,业内人士已经形成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详见本期《中国传媒周刊》C2版“新媒体化仁智之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分销视野
   第03版:专版
   第04版:广告
   第05版:专题
   第06版:专题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专题
   第09版:大众出版
   第10版:专业出版
   第11版:教育出版/书人书事
   第12版:世界出版
   第CM01版:中国传媒周刊
   第CM02版:中国传媒周刊/专题
   第CM03版:中国传媒周刊/国际
   第CM04版:中国传媒周刊/综合
新媒体化仁智之见
传媒巨头财报数字化见喜
主编理想遭遇出版人痛苦
2010年(第四届)“中国刊业10大新锐主编”推选期待中
平板电脑=数字化未来
天下传媒
“一鱼多吃”有陷阱?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告别纸版
中国图书商报中国传媒周刊CM01平板电脑=数字化未来 2010-11-12 2 2010年11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