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投资电影、《产品设计1626》开网店卖T恤、《意林》开培训学院……在传统纸媒利润空间受限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纸媒正在加入到一场“全媒体化”的多元经营竞赛中来。
这一点似乎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主流媒体的认可,尤其是在新媒体冲击下危机最深重的报业集团们,几乎个个在近来的发言中都言必称“全媒体”——通过跨媒体的多元经营,他们要续写的,是国外那种“纸媒停刊了品牌还能卖钱”的故事。
不过,当国内几乎所有的大小媒体集团都在喊,要向全媒体方向转型,希望把自己的内容资源进行再包装,进行“一鱼多吃”,力图打造一个“海陆空”多栖、立体式传播模式时,也有一些质疑声传出。
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文化中国传播集团副总裁孔乂国直指:“目前很多传媒集团在跨媒体运作上存在误区”。在他看来,现在是时候给国内传媒集团的一窝蜂式“全媒体”战略泼一些冷水的时候了。
“很多报纸在做网站时,其出发点是错误的”,孔乂国称。他认为目前国内的报业集团或者出版集团在全媒体拓展方面仍然缺乏真正成功的例子,“我们的媒体在多元经营时,过于强调媒体的属性,太强调为广告主提供所谓的‘一站式服务’,殊不知,对于广告主来说,不同媒体的用户属性是不同的,越是成熟的媒体形式越是如此。因此如果一份报刊要做网站,仅仅把自己的内容移植到网站上是不够的”。 从传播理论上说,出版商利用更炫的技术把这个世界变得复杂化的同时,也使得其在核心读者用户身上的精力更加分散。(下转C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