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是漫长的,尤其对于每天都要烧钱的杂志来说,漫长的等待极其残忍。3年多来,苏燕和其带领的《淑媛》一直在等待被国际大牌广告主的认可。10月29日,米兰时尚全球峰会来到了上海,完成了该盛会在中国的首次露面,《淑媛》因其版权合作方的关系,作为中国区媒体,全程独家跟踪报道。这是《淑媛》第一次参与如此高规格的国际时尚峰会,也是与意大利出版商Classeditori的第一个尝试性合作。这是《淑媛》全新开始的起点,明年,与Classeditori旗下杂志版权合作的新《淑媛》将重新上路。作为杂志出版人兼主编的苏燕,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去面对国际广告客户,而集团给《淑媛》2011年的广告营收指标也立刻上涨了60%。
商业很无情
商业有时候是很无情的,杂志出版人的角色让苏燕对此深有感触。主编只要做好内容就行,而出版人则要经营杂志,谈广告,看报表,做预算,这些都是“苦差事”。
于2007年5月创刊的《淑媛》最开始要走的路线便是版权合作,但时机欠佳,适逢管理部门对文化生活类杂志版权合作控制最严的时候,迟迟得不到官方许可。于是,只能走本土路线,对于时尚杂志而言,这其实是一场赌博,用时间去赌未来。
回想过去3年多杂志一路走来的经历,已经兼任两年多杂志出版人的苏燕有很多抱怨。“时尚行业里有些人是很偷懒的,像一些奢侈品牌如LV等,他们对本土时尚杂志理都不理,甚至连一张照片都不会让你用。”业内人士均知道,这一“游戏规则”已经成为最让本土杂志纠结的惆怅,“没有国际‘title’,国际客户根本不会带你玩。”
苏燕说,做本土杂志,做到5年,品牌广告才会说“我愿意见你,愿意接纳你。”尽管可能他们会很喜欢你的杂志。
《淑媛》的背后是华商报业。从一点一滴做起来的华商传媒集团在投资杂志的时候,也抱着“只要我做好了,就会有机会”的决心。殊不知,时尚传媒业有其自身的规矩,很不同于报业。苏燕说,像《淑媛》此次与米兰时尚峰会这样的合作,本土杂志办了七八年后或许才能有机会。
1996年加入《时尚》杂志社,担任《时尚伊人》的服装编辑,参与创办《时尚家居》并任编辑部主任;离开《时尚》后,担任过《缤纷》的主编和《时尚财富》的主编,这样的职业履历是苏燕最有力的专业标签,国内有过此种宝贵经验的杂志主编寥寥无几。因此,在苏燕身上你总能感觉到一种专业素养熟稔之后的沉稳和从容,这是对自己的自信,也是对其杂志的自信。
如果得不到大牌的直接认可,有没有曲线可以走?苏燕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思考的结果便是《淑媛》周末版。近年来,随着世界顶级奢侈品牌向中国二三线城市迈进,二三线城市的奢侈品广告市场也应声而起。苏燕介绍说,有些品牌就是想在开店和促销活动之前做一下广告宣传,但当地报纸无法满足这一需求。而《淑媛》的杂志品相加上“娘家”华商报系足够覆盖的发行网络,《淑媛》周末版就这样诞生了。由《淑媛》编辑部负责内容,随华商报系在当地的报纸夹带发行,取得了令广告客户十分满意的效果。《淑媛》周末版先后在西安、重庆、天津、沈阳、长春等5地发行,制作成本完全由客户付费,这一产品模式也成为《淑媛》今年以来增长较快的业务。
主编可以很清高
书评形式的卷首语几乎成了苏燕的标志之一,颇受许多读者的喜爱。静静地评说,静静地阅读,这是现在苏燕在杂志上仅有的出场。倒不是她懒,而是她要把绝大部分精力用在到广告客户那里争取“份额”。杂志内容部分她已经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去管了,而是“放权”交给了手下优秀的编辑总监。也因为对编辑和内容直接管得少,编辑们觉得苏燕特别好相处。
谈到卷首语采用书评形式,苏燕认为这只是找到了一条讨巧的路。一般她会找最新的书来读来评,但会避开最热门的书,有点像是从一堆书里扒拉开找出一本好书来“聊天”。
这种阅读气质也蔓延到了《淑媛》整本杂志。跟其他很多时尚杂志不同,《淑媛》不仅是国内第一本时尚周刊,更重要的是其可读性。对读者来说,《淑媛》的内容特别能读得进去。苏燕说,这种内容特性跟她做过男刊主编甚至自己的年龄有很大关系。来到《淑媛》的时候,她是一个过了30岁的女人,对很多事情看法不同,觉得仅有单薄的时尚内容已经不够,应该融合时尚的同时做些对读者真正有用的东西。而在男士杂志《时尚财富》做主编的两年,也为她做硬内容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因此,《淑媛》在时尚、明星等内容基础上,更会从女性的视角去看新闻、事件、时政、人文等话题,做出了质感。
苏燕说,现在看来,过去3年多版权合作没有成功对杂志来说有利有弊,在广告收益上损失了许多,却完全走出了自己独特的一条路。目前《淑媛》最炙手可热、关于老名人的栏目“女人地理”曾经差点要被削减。“可以阅读的东西如果不固定,就不会留下烙印。”苏燕坚持了每期都有“女人地理”,不但受到了读者的强烈喜爱,还合辑出版了图书。这种可读性也为杂志赢得了不少的曝光度,一些热播电视剧里经常会出现演员正在看《淑媛》的镜头,而杂志社却还浑然不知。
过去多少次没有机会向广告主“销售”杂志一直是苏燕最大的苦恼。“现在出一本新刊,广告客户总是说,那好吧,你到了第三年我们再谈”,苏燕无奈地说。
“做主编时能保持职业理想,做出版人之后就觉得生活太残酷。做杂志,你不仅内容要做得好,还要赚钱”,苏燕说。她甚至提到不久之前去上海拜见一位客户所遭遇的尴尬,“有时候觉得备受打击,要是做主编的话,这种人我就可以不理,做主编可以很‘清高’。”
出版人与主编之间的关系就像互联网公司里技术派和商业人的关系,经常打架“夺权”,却又要无时无刻不在协作。而身兼出版人、主编两职的苏燕两年多来也已经慢慢学会了角色平衡,因为这就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