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华(书评人)
陈光标是近年来曝光率最高的慈善家,他总是出现在重大灾害的第一现场。而他行善的特立独行,既让他得到无数的掌声和赞誉,也让他饱受责问和质疑。比如,在前不久云南盈江地震灾区,陈光标因和受灾群众一起手举200元捐款合影的行为,受到诸多炮轰。批评者们认为,如果以丧失受赠人的尊严来获得自己的某种满足,这是慈善的暴力行为。还有人善意劝解,行善不可低调,扬善不可高调。
不过,这些争议对于陈光标来说,似乎并不能称之为困扰,反而,在他看来,“有陈光标的存在,中国的慈善事业加快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争议、关注、讨论,慈善才能进步”。
陈光标第一次被全国媒体和全国人民瞩目,是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这位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带领120名操作手和60台大型机械组成的救援队千里救灾,同时向地震灾区捐赠款物过亿元。
事实上,之前的陈光标就积极投身社会慈善事业,但在镁光灯的关注下,他的言论和行为似乎更为出位:他号召企业家组团到西部甚至到宝岛台湾发红包,摆钞票墙,他说自己要像雷锋一样被记住;他响应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号召,不仅声称裸捐50亿身家,不留一分钱,甚至要适当制造一些债务让儿子去折腾;他还将自己儿子的名字更名为陈环保和陈环境;今年更是“口出狂言”称来年要敲锣打鼓去美国华尔街发钱。
但无论陈光标如何地高调,其中国首善之名并非名不副实,至今,他累计捐赠价值14亿多元,因此有支持者云,要骂陈光标,捐款先盖过他才可。
人说从小看老,不妨看看陈光标的少年生活对他的人生走向有着怎样的影响。陈光标于1968年出生在安徽五河县一个乡村贫困家庭。两岁时,哥哥和姐姐的相继夭折让他的童年对饥饿和死亡充满深刻而恐惧的记忆。
童年的艰苦让陈光标立志脱贫,小学一二年级的学费是东家两毛、西家三毛凑起来的,到了他十岁,家里实在借不到钱,便冥思苦想到赚学费的方法。他开始利用中午时间,用木桶汲水,挑三里路到市集上卖,“一分钱随便喝”,不仅赚到自己的学费,还用卖水的钱帮助上不起学的同学交学费。
之后,他又捡破烂、卖冰棍、贩粮,到17岁暑假结束,这个脑子活泛的苦孩子成为全乡第一个少年万元户。之后,他考入南京中医学院,学习医学。再之后,靠自己的打拼,从露宿街头的摆摊者,迅速成长为亿万富翁。在陈光标看来,成功不是以财富的多少为标准,而是尽己所能,帮助别人来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恰好,他的事业王国也为他的慈善事业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这位朴素的农家子弟在书中感谢改革开放的时代,他将自己在事业上的成功,归功于社会,他认为自己赚的每一分钱都有政府的无形股份在里面,而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他曾说过,如果你有一杯水,你可以独自享用;如果你有一桶水,你可以存放家中;但如果你有一条河,就要学会与他人分享。
陈光标既是慈善家,也是成功的企业家,还是倡导环保的身体力行者;更是让儿子骄傲的父亲。当陈光标去年宣布裸捐后,很多人向他的儿子投去同情的目光。但在书中,在他儿子写给未来的一封信中,他表示对这样的父亲感到骄傲。在这封信中,他的儿子表示,不愿意躺在父亲的财富下做寄生虫,因为他的父亲也没有从爷爷手里继承什么物质财富。而对于富二代身份的告别,没有悲伤和遗憾,而是轻松和自豪。他的儿子说,如果将来是富翁,会继续做慈善事业,做“善二代”;如果是自食其力的普通人,也会做力所能及的善事,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充实而有爱心。
如同韩寒前几日写给百度李彦宏的信里所祝福的,企业家要成为让孩子骄傲的父亲才值得骄傲,而这,陈光标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