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04:中国编客·专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逼”老赵写稿
  ○陈 军

  这部书稿成文于几个月之内,但赵忠祥的“故事”与创作冲动,产生在几年之中,故而,提笔文思如泉涌就自然而然了。

  1995年10月3日,为《岁月随想》,我第三次上北京,原打算粗略看一下书稿,与老赵(赵忠祥)共同解决一些疑问,便携稿返沪。但看完书稿后,我不得不改变主意。原因是“岁月篇”的分量太轻,当年8月份拟定的几篇文章有的内容太单薄,有的一字未写。于是,我与老赵“摊牌”说:“我不马上走了,你什么时候写好,我什么时候编辑处理完毕,再回上海。”我还自作主张地和他分工:我编辑处理已写好的书稿,老赵赶写他未写好的文章,两人相互督促,齐头并进。一句话,逼得老赵非把稿子写出来不可。

  一天上午,老赵兴匆匆地来到我住的北京水利局招待所。一进门,他就说:“陈军,我写了一段,念给你听听,看看行不行。”听老赵念自己写的稿子,是一种享受,比在电视上听他解说还要动人。我曾多次享受过这种待遇。

  “半个世纪以来,全世界有那么多人,用各种语言形容、描绘过毛泽东,还用得着我再描述吗?何况,我只在离他很远的地方见过他不多的几次。在毛泽东生前,我见到他本人时,最近的距离也有十几米。但在屏幕上,我几乎总不离左右地侍侯他,在他身前,也在他身后。因此,我有我的视角。”

  “尽管我并不是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但却总像一直在他身边工作。十多年来,在屏幕前我离得他那样近,看着他黑发转苍,红光消失,逐渐衰老。在他晚年接见外宾的那段日子,我更觉得是日夜陪伴,朝夕为他服务……”

  我一边听,一边叫好,有时甚至情不自禁地用手拍打床沿。当老赵念完最后一句,我马上就说:“就这样写,用你特有的视角,写出你特有的经历,写出你的感悟,写出你的激情。”随后,老赵讲了这篇文章的构思和内容。

  五天以后,标题为“荧屏小天地,人生大舞台”的厚厚一叠稿件,摆在了我的写字台上。短短五天,三万多字,白天还要工作,其间还出差去广州主持万人《黄河大合唱》。我惊讶老赵的速度,钦佩他的干劲。据老赵夫人张美珠说,这段时间,老赵每天从晚上10点开始一直写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他的写作姿势也很特别,他不像别人在写字台上写,而是坐在客厅的三人沙发上,弯着腰,在一张圆凳子上写他的大作。四五个钟头下来,我真担心他那腾空的手是否吃得消。他的这一姿势,让我想到了有时我俩坐在他家的客厅里,或在梅地亚宾馆大堂,平平静静地聊天,一对一地诉说。

  我们配合得非常默契,头一天晚上老赵写稿,第二天我就编辑处理,接着请人电脑打字。老赵写稿,都源自自己的记忆,引用别人的话或读过的书中的引文,也都凭记忆;而且,引用古今中外名人诗词、点评中外名著很多,看着看着,文章中就忽地出现一段诗或两句词。一方面,我佩服他惊人的记忆力;另一方面,出于编辑的职责,我必须认真地核对引文。多亏了老赵的好友,今天跑北京图书馆,明天跑北京大学,甚至把亲朋好友家的藏书都借来了。最多的时候,我房间的另一张床上,堆放了三十多本书。我真羡慕老赵的人缘,在北京期间,有四五位他的朋友帮过我的忙。

  书名虽叫《岁月随想》,但老赵的写作态度是非常认真的,老赵多次说:“我是受党的教育长大的。我有着对国家和时代的责任感与热情,我不愿意去扭曲自己的观点。”对名人著书写自己的经历及隐私问题,老赵认为,写任何东西不能随心所欲,不能我想怎样就怎样,更不能仗着你有名,出版社能出你的书,就想夸谁就夸谁,想骂谁就骂谁,打击别人,抬高自己。这是一种没有责任感的表现。他说,每个人都有隐私,一定意义上的隐私如果涉及别人,就不能因为你的勇敢或为了表现自己而去损害别人的利益。在写作过程中,当涉及别人的事情、朋友的内容时,他总是反复认真核实,或打电话把自己的文章读给对方听,或委托别人向有关方面调查,有时长途电话一打就是个把小时。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有人看了那篇反映老赵为职称而“战斗”的《解铃“不”须系铃人——义气与职称》一文以后,曾好心地劝他把它删去,因为这会有损老赵的形象。一位大名人,为了一个职称,竟有如此曲折的故事。但老赵认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也有着普通人的甜酸苦辣。评职称是每个知识分子都会遇到的事,他也不例外,必须把这一面真实地告诉读者。老赵的看法是对的。书出版以后,据我了解的有限信息,此文是转载次数最多的文章之一。许多读者认为,从中读到了一个真实的赵忠祥。

  总之,这部书稿成文于几个月之内,但赵忠祥的“故事”与创作冲动,产生在几年之中,故而,提笔文思如泉涌就自然而然了。另外,读者读到他的书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仿佛在静夜灯下,听这位“老朋友”娓娓诉说……他的行文功力在于他的口述基础,于是看到他的文字,你一定会有熟悉、亲切之感,他平时就这么讲的。(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原副社长、总编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专题
   第04版:大众出版
   第05版:广告
   第06版:教育出版
   第07版:专业出版
   第08版:个案推介
   第09版:商报·东方数据
   第10版:商报·东方数据
   第11版:商报·东方数据
   第12版:商报·东方数据
   第BK01版:中国编客
   第BK02版:中国编客·本期聚焦
   第BK03版:中国编客·特别策划
   第BK04版:中国编客·专栏
   第CG01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CG02版:中国阅读周报·文化·聚焦
   第CG03版:中国阅读周报·传记·人物
   第CG04版:中国阅读周报·小说
   第CG05版:中国阅读周报·思想·科学
   第CG06版:中国阅读周报·财经
   第CG07版:中国阅读周报·童书·文史
   第CG08版:中国阅读周报·书评·综合
   第ZK01版:中国图书营销周报
   第ZK02版:中国图书营销周报·本期话题
   第ZK03版:中国图书营销周报·案例解读
   第ZK04版:中国图书营销周报·广告
   第ZK05版:中国图书营销周报·人物志
   第ZK06版:中国图书营销周报·个性书店
   第ZK07版:中国图书营销周报·营销现场
   第ZK08版:中国图书营销周报·行情报告
●编客荐书
“逼”老赵写稿
复译是一个文化积累过程
做出版就像种庄稼
寻找图书编辑的“师傅”
编辑·业务·互动
中国图书商报中国编客·专栏BK04“逼”老赵写稿 2011-07-22 2 2011年07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