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04:中国编客·专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复译是一个文化积累过程
  ○许 钧

  既然文学复译是一种文化积累,前译与后译不应该是一种对立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互补的关系,是一种继承与拓展的关系。

  2002年初,听说上海译文出版社要全面系统地译介米兰·昆德拉,我心里真的很高兴:为中国有今天这样开放的社会政治环境而高兴,更为广大读者能有机会进一步了解昆德拉而高兴。但当赵武平兄(上海译文出版社副社长)邀我重译昆德拉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时,我心里却很犹豫,一是因为当时正忙着写《翻译论》一书,担心出版社催得太紧,时间没有保证;二是韩少功十几年前主译的这部书红遍了两岸三地,担心自己的翻译没有什么突破,为广大读者带不来什么新的东西;三是自己在几年前曾参与过国内有关《红与黑》汉译的大讨论,对文学名著的重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文学复译应该有所超越,至少应该对原著有一点新的理解,新的阐释。

  犹豫之中,对比英文本、法文本,重读了韩少功的翻译,又读了国内哲学界、文学界和比较文化界一些学者写的有关这部书的文章,不料竟被昆德拉给缠住了,竟然放下写了一半的《翻译论》,由理论探索转向了翻译实践,试着翻译了一些章节,趁去珠海参加译林出版社组织的世界文学名著翻译研讨会的机会,向译界名家讨教,受到了施康强等大家的鼓励。后来,又在《南方周末》夏辰君的帮助下,有机会向韩少功讨教,就翻译的观念、障碍、方法等重要问题与韩少功作了一次很有意义的笔谈,觉得文学翻译决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变异,而是原作生命时间上的延续和空间上的拓展,是原作的再生。在这个意义上,文学翻译不可能有定本,在前人的基础上,在文学接受环境大大改变的今天,推出一个新的译本,会有其价值。

  在昆德拉的法文本的扉页上,标着这样一段话:“该书的法文翻译于1985和1987年经作者本人作全文校订,与捷克文本具同一的真实性。”看来,昆德拉对其作品的翻译有着一个首要的原则,那就是文本的真实性。而要保证翻译的真实性,首先要保证原文本的可靠性和翻译的忠实性。正因为如此,昆德拉要求翻译必须“忠诚”,至少不能有主观意义上的“背叛”。然而,如韩少功所言,“文字不光是字典上定义了的符号,其深层的文化蕴含超乎字典之外,在词源、语感、语法结构、修辞方法、理解和使用习惯等多方面很微妙地表现出来,因此用译文严格地再现原作几乎不可能”。确实,翻译是一个脱胎换骨,灵魂转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语言的转换,原作的语言土壤变了,原作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必须在另一种语言所沉积的文化土壤中重新构建,而这一构建所遇到的抵抗或经受的考验则有可能来自于目的地语的各个层面:文化层面、语言层面、读者的心理层面以及读者的接受层面等等。语言变了,文化土壤变了,读者也变了,译作由此为原作打开了新的空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著名哲学家德里达认为:“翻译在一种新的躯体、新的文化中打开了文本的崭新历史。”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译作为原作拓展了生命的空间,而且在这新开启的空间中赋予了原作新的价值。在新的文化语境之中,作为原作生命的延续的译作,面对新的读者,便开始了新的阅读与接受的历史。但是,不管怎么说,译作与原作有一种割不断的血缘关系,尊重原作,传达原作的精神与风貌,应该是每个译者所努力追求的。

  翻译昆德拉的困难绝对不仅仅限于文字转换的困难。作为复译者,我充分认识到,文学复译是一个文化积累的过程,韩少功的翻译为昆德拉在中国的接受与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文本经由广大读者的接受而融合了中国文化的语境。作品的译名,有些关键词的处理,一旦被读者接受,就难以改变,哪怕当初译得并不贴切。在这个意义上,我在翻译中,应该说是充分尊重读者的选择的,像书名,尽管就意义与精神的传达而言,用“存在”远比用“生命”准确,但我还是保留了“生命”的译法。但由于“生命中……轻”与“生命之轻”在意义上有着巨大的差异,就如“生命的长与短”,并不能等同于“生命中的长与短”一样,我还是冒着对“读者不敬”的危险,作了改动,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改译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以传达昆德拉直面生命的拷问,但愿广大读者能理解我的良苦用心。

  常有记者朋友问我,“你的翻译与韩少功的到底有什么不同”?要真正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有扎实的文本比较为基础。我不可能在电话采访的仓促作答中或千把字的文章中作一令人满意的回答。但简要地谈,我想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不同:首先是韩少功与我所依据的版本不同;第二是影响与制约翻译的社会、政治环境和对翻译产生直接影响的一些重要因素,如意识形态因素在今天已经不同,换句话说,今天的翻译环境较之韩少功翻译时已有很大不同,翻译的可能性增多了,当初出于种种原因必须删改或作委婉处理的文字,也许今天就不用删改或处理了;第三是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造,韩少功与我对原文的理解、领悟和阐释必然会有所不同。这种种的不同,想必在翻译文字上会有明确的体现,相信有心的读者会有自己的发现,会有自己的体会,也会有自己的评价。既然文学复译是一种文化积累,前译与后译不应该是一种对立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互补的关系,是一种继承与拓展的关系。韩少功的译本为国人了解昆德拉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这次重译若能为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昆德拉提供新的可能性,就是译者的大幸了。(作者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著名翻译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专题
   第04版:大众出版
   第05版:广告
   第06版:教育出版
   第07版:专业出版
   第08版:个案推介
   第09版:商报·东方数据
   第10版:商报·东方数据
   第11版:商报·东方数据
   第12版:商报·东方数据
   第BK01版:中国编客
   第BK02版:中国编客·本期聚焦
   第BK03版:中国编客·特别策划
   第BK04版:中国编客·专栏
   第CG01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CG02版:中国阅读周报·文化·聚焦
   第CG03版:中国阅读周报·传记·人物
   第CG04版:中国阅读周报·小说
   第CG05版:中国阅读周报·思想·科学
   第CG06版:中国阅读周报·财经
   第CG07版:中国阅读周报·童书·文史
   第CG08版:中国阅读周报·书评·综合
   第ZK01版:中国图书营销周报
   第ZK02版:中国图书营销周报·本期话题
   第ZK03版:中国图书营销周报·案例解读
   第ZK04版:中国图书营销周报·广告
   第ZK05版:中国图书营销周报·人物志
   第ZK06版:中国图书营销周报·个性书店
   第ZK07版:中国图书营销周报·营销现场
   第ZK08版:中国图书营销周报·行情报告
●编客荐书
“逼”老赵写稿
复译是一个文化积累过程
做出版就像种庄稼
寻找图书编辑的“师傅”
编辑·业务·互动
中国图书商报中国编客·专栏BK04复译是一个文化积累过程 2011-07-22 2 2011年07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