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谷歌还是Facebook,抑或是Twitter,互联网广告已经被证明是互联网最重要的赢利模式。这对于一直靠广告为生的传统媒体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正在变成一定意义上的媒体公司,它们也希望通过发展优质的内容来吸引广告投放。但是这真得能奏效么?
雅虎公司前CEO巴茨刚刚被董事会解职,公司仍然是一副永无休止的混乱状态。加上AOL的无序,再次证明了一点:内容可能并不是这些互联网公司的核心,仅靠优质的内容,已经无法拯救美国这两家曾经最大的门户网站。
“内容不再管用”同时也意味着,在这个背景下,公司其他业务的作用要比内容表现得更好。这也会带来一种结果——即使你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去创造高质量的内容,也可能并不受广告主待见,广告主看起来似乎更喜欢那些以免费内容为支撑的、互动性强的网站。结果是,每个人都在拥抱内容,但却没人愿意下气力去生产内容。
但是,一些商业模式比较成熟的网站,如传统的雅虎、微软、AOL以及近年来的新巨头谷歌,都在不可避免地走向内容生产领域。造成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在于,不断地涌现出突破性的新技术是很难的,即使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并不能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知识结构,真正影响人们的仍然是借助这些新技术而传播的内容。
现在,谷歌正在学Facebook,而微软并没有去学谷歌,因为它们都希望能挖掘一些有价值的内容来留住网站的用户。这是因为,相比用户挤在一起叽叽喳喳的聊天,人们还是更喜欢经过创作而成的内容,这才能带来网站的流量。问题是,广告主并不喜欢这样,或者说他们没有足够喜欢,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内容采写成本的下降。现在整个商业模式是:内容的获取成本在下降,而且这种下降的态势还将一直持续下去。只是,获取那些形式独特的内容形式仍然是需要用户付费的,比如电视,或者一些收费广播。另外,广告主和读者同样关注的,还有那些非常昂贵的内容。
还有一种情况,一些老牌的非内容提供商也正在进入内容领域,变成内容提供商,比如HBO。作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电影播放频道,HBO并不是一个内容制造商,它只能被认为是一个内容分销商。但是由于面临越来越高的版权成本和越来越低的利润,加上为了塑造自己的品牌,HBO开始自己生产内容。除了HBO外,雅虎在这样做,亚马逊也在这么做,现在连谷歌也开始这么做——在内容分销商的角色中加入内容提供商的功能。
HBO和雅虎,面临着来自谷歌等对手的竞争,因此它们选择把自己的品牌固化,生产自己的品牌内容。虽然雅虎的内容不如HBO好,但是有总比没有强。雅虎的内容之所以不好,主要是因为雅虎没有优秀的内容编辑人才,要知道,雅虎的定位一直是一家科技企业。
财大气粗的谷歌近期刚刚收购了大众消费点评类服务商Zagat,Zagat上丰富的消费点评内容,被认为是对谷歌最有吸引力的东西。同样,谷歌旗下的YouTube也在学习HBO,努力生产一些独一无二的内容。但是有着互联网基因的科技企业的这种尝试,事实上很难在内容领域取得真正的成功。因此,我们的结论是:做技术的人永远不是做内容的人,从来不是。这是互联网的短板。显然,这也是杂志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