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商报封面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出版面向市场,如何提高编校质量?
  ■李国瑾(浙江教育出版社)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的要求,至2010年底,除个别情况外,出版社绝大多数完成了体制改革。改制后的出版社整个经营活动要与市场接轨,出版社长期以来生产的精神产品,也要与市场上其他商品一样,经历利润最大化的转变。出书不再令人敬畏,作者撰写稿子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读者提供知识,甚至可以是一种自娱自乐,出版的社会意义被大大拓展。但是与利润最大化相矛盾的是,大量编校质量不过关的图书也涌向市场。

  以前想在一本书上找到几个错别字是很难的事,现在却发现想找出几本错别字少的书反而难了,人们正经历着“无错不成书”的年代。究竟应该怎样才能解决图书编校质量问题,让读者不再受害?归根到底,还得从一本书的生产过程一道道来把关。

  从源头把好书稿质量

  曾经著书是一件很高尚的事,做学问令多少人崇敬,可现如今出书越来越容易,市场化和商业化给我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出版社改企后图书出版作为一种市场化的商业行为也受到各种利益驱动。出版社对书稿的把关首先考虑的是该书稿出版后能产生多少利润,至于作者的专业背景、原稿质量等问题那是签订合同后的事。大多数质量不高的图书首先是原稿质量就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出版社首先要对原稿质量进行严格遴选,不符合要求的书稿决不发通行证。出版社要特别对备受关注的教辅图书书稿提出更严格的要求,要有长远的眼光,建立并维护好一支作者队伍,要用多种杠杆来提高产品质量。

  提升编校人员职业素质是关键

  现在有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到出版社后,在老编辑的简单指点下,就开始着手编稿。他们没有经过严格的职业训练就进入编校流程。要知道编辑是一个杂家,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一种处理书稿的能力。要了解什么样的稿子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哪些地方需要编辑特别关注,哪些地方需要精确,哪些地方可以粗略一些,这些需要培养与积累的过程。新人虽然有专业知识,但业务经验积累不足、图书编校质量意识缺乏与责任心培养上的欠缺,极易导致编校质量不过关的图书流入市场。

  当前,一些出版社的编辑生存在一种包产到户式的小农经济的出书模式下,业务上的传帮带被内部竞争取而代之。优秀编辑为了坚守自己的阵地,哪能将自己的“撒手锏”随意授予未来的竞争对手?这更使得新编辑的成长速度变得缓慢。另一方面,目前大多数出版社出书多编校人手少,而多数经营理念是以数量获取市场。编校人员指标的压力、奖金的诱惑,最终导致该仔细加工的不够仔细,该走的流程被任意简化,因此,提高编校人员的业务水平与职业素质刻不容缓。编辑只有把图书的编校质量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业务积累放在第一位,才不至于在图书编校质量方面出现失误。

  严格程序管理是保障

  加强对从业人员管理。出版社改企后,出版业进入了一条快速发展的轨道,特别是与教学的配套产品,广阔的市场需求带来了很大商机,但同时也带来了令人担忧的行业管理问题。买卖书号、一号多用屡禁不止,编校环节的体外循环导致图书编校质量问题严重。因此,管理首先应该从队伍建设抓起,加强职业道德、行业规范等方面的培训,对买卖书号等问题要严格查处,出版社要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切不可因人力成本问题而直接将新编辑投入一线使用。继承和发扬本行业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如建立项目负责制,让新老员工共同承担项目,从而形成良好的新老员工之间的合作关系;同时还应制订健全合理的分配制度。

  强化选题管理。提升图书策划能力,优化选题结构,严格执行选题可行性论证制度。一般选题、重点选题和重大选题要保持良好的结构,一个时期内相关选题要适当集中,以形成市场规模,同时考虑符合市场需求的短、平、快选题的策划,以及中长远选题之间合理的比例关系,还要规划常销品种与畅销品种,自费出版、包销图书要适度控制、严格把关,坚决淘汰背离出版方向、低水平重复等不良选题。

  严格操作流程管理。要严格三审责任制和“三校一读”制度。编辑是杂家,但不可能是全才,要强调编辑的专业分工。责任编辑要根据专业知识对书稿进行认真细致加工,复审、终审各环节都应该起到不同的作用。要健全办公自动化系统,以提高编校等流程中各环节的流转速度,积极利用好网络这一现代化的检索工具,提高工作效率。三审人员不仅要从编、审角度在政治质量方面对书稿进行把关,还应从书稿的学术创新程度、学术含量等角度对书稿进行审查把关。三审不能只走过场,不能将三审制变成“三签制”。随着电子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多数作者来的都是电子稿,这对编校各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校对,折校这一环节已大大地被弱化了。各个校次中读与校必须紧密结合,各有侧重,还要结合使用校对软件,减少不必要的硬伤。否则校对程序就很有可能流于形式,直接影响到成品图书质量。编校审各环节只有用严格的管理制度来约束,才能保障图书产品质量,提升图书的科学性、艺术性和知识性价值。

  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图书质量永远是出版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必须充分认识图书质量与企业形象、效益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优质的企业形象是靠一本本优质的图书垒起来的。出版人都要有社会责任感,这也是现代出版企业的本质属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分销视野
   第03版:大众出版
   第04版:广告
   第05版:商报封面人物
   第06版:专业出版
   第07版:中外交流
   第08版:世界出版
   第09版:商报·东方数据
   第10版:商报·东方数据
   第11版:商报·东方数据
   第12版:商报·东方数据
   第CM01版:中国传媒周报
   第CM02版:市场
   第CM03版:国际
   第CM04版:广告
心灵独白
樊希安:咬定品牌不放松
按需出版:观望还是加速?
出版面向市场,如何提高编校质量?
“文交所”对书业意味什么?
中国图书商报商报封面人物05出版面向市场,如何提高编校质量? 2011-09-23 2 2011年09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