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书评·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学之美与“能好怎”
《大豆的N种死法》郗旺、史军著/明天出版社2014年6月版/20.00元
  ○孙正凡

  果壳阅读“大嚼科学”丛书的头两本是关于植物和动物——《大豆的N种死法》和《吃老鼠的熊猫》,我觉得这冥冥之中有某种意义在。

  动植物历来是传统博物学关注重点,孔子他老人家就谆谆教诲弟子们要“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孔子推崇的《诗经》里就提到了273种动植物名称。无论是我们中国古代“天生万物以养人”的观念,还是《圣经》里“人类管理世界”的观念,其实都是以人类自我为中心的古代观念。所以在最初的动植物记载和研究,很大程度上是研究其“可用性”,换言之,就是“能好怎”(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这可不是我们“大吃货国”所独有的,全世界都这样。温饱是人类千万年奋斗的目标,因此也难怪“征服大自然”成为现代科学最初的主旋律了,“能好怎”是人类为生存而形成的思维模式。

  正如现代环保意识起源所暗示的,环境保护必须和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如果缺少必要的科学知识,就可能闹出笑话,甚至造成生态灾难。比如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日渐富裕,“放生”这一传统行为又逐渐流行起来。在古代,放生的动物都来自本地,因此具有环保意义,但现代交通便利,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放生的动物来自何方。许多人放生或遗弃的巴西龟(红耳龟)已经造成了多地同类接近灭绝,这种来自南美洲的爬行动物因为掠夺性强已经被列为世界最危险的入侵物种之一。因此@开水族馆的生物男老师在微博上对于发现它的朋友建议只有一个:“拖回去吃掉!”

  《大豆的N种死法》、《吃老鼠的熊猫》两本书所谈的话题都很亲切,从大豆如何保存、竹子为什么开花,到产量最大的粮食玉米、橙子橘子柚子混乱的亲戚关系;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蚊子存在的意义,到螳螂为什么要吃掉新郎、人类的起源。从我们熟悉的问题,逐步向我们揭示了作为现代科学植物学、动物学所达到深度和广度。让我们跟随着《大豆的N种死法》和《吃老鼠的熊猫》去大嚼科学之美,让我们在“能好怎”之后,发现一个充满了惊奇的世界,更加科学地热爱这个世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融合发展创新报告
   第03版:融合发展创新报告
   第04版:融合发展创新报告
   第05版:年度高端特稿
   第06版:年度高端特稿
   第07版:专业出版
   第08版:杂志
   第09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10版:文化·关注
   第11版:人物
   第12版:非小说
   第13版:社科
   第14版:财经·文史
   第15版:童书
   第16版:书评·综合
理想国跨界牵手土豆首次试水视频领域
《周百义文存》:从文学到出版的华丽转身
摄影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经典画册
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最是想念那份爱之单纯
编辑荐书
科学之美与“能好怎”
由史入心随心所译
中国图书商报书评·综合16科学之美与“能好怎” 2015-02-03 2 2015年02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