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江苏第二届i0607 LOGO论坛上,南京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世界“文学之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世界20个城市为“文学之都”,包括克拉科夫、爱丁堡、墨尔本、都柏林等城市。南京为国内首个申报“文学之都”的城市。
作为历史悠久的六朝古都,南京确有申请世界“文学之都”的资本。它不仅是“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而且文学名家荟萃。从“一代文豪”谢灵运到“千古诗仙”李太白,从“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到“封建社会批判者”曹雪芹,从“民族魂”鲁迅到“人民作家”巴金,这些文学大家都与南京结下了不解之缘。比如鲁迅,南京是其离乡所到的首个大城市,也是他认识中国社会的首个重要窗口。专家学者们认为,南京是鲁迅思想的启蒙之地。南京不仅自古多文豪,即使在当代,也有苏童、毕飞宇、韩东、叶兆言等一大批文学名家,文脉可谓是源远流长。
从古至今的文学作品也道不尽南京的事,写不尽南京的美,抒不尽南京的情。正如一篇报道所说,“中国是诗的国度,而南京就是这个泱泱诗国的一座重镇”,“南京有太多太多的诗歌瑰宝与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继承、去发现、去品读”。仅仅李白一人,一生四次长时间游览或暂住南京,写下70多篇吟咏金陵的作品,诸如“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这些诗歌成为南京深厚文学底蕴不可或缺的部分。即使今天很多外地人去南京,也想要一览最先从古诗词中了解到的秦淮河、凤凰台、乌衣巷、白鹭洲、石头城……去看看诗美景是否更美。
正基于此,不少当代作家也认为,南京有收获“文学之都”这张文化名片、城市名片的底气与资格。当然,也有人表示不认同,“‘文学之都’不等于‘作家之都’,比拼的也不仅仅是文学史,而是文学氛围”。他们认为,在当下的中国城市要论文学氛围,“深圳作家众多,产出作品体量巨大,文学活动特别丰富多样,阅读和写作的氛围特别浓厚”,更有理由成为“文学之都”。事实上,“文学之都”应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学史之上的“文学之都”,既要考察现在的文学氛围,也要考察从古至今的文学氛围,换言之,应当古今兼顾。从古今兼顾出发,“文学之都”花落南京恐怕才是实至名归。
南京申请“文学之都”引发争议也充分说明,除了拿“诗赋之都”和“天下文枢”给自己加分外,南京要积极营造当今的文学氛围,积极带动广大市民热爱文学、热爱阅读,积极扶持各类文学活动、各种实体书店的发展。恰如一些作家所强调的,寻找“文学之都”的标志,要看出过什么作家,得过哪些奖项,更要看一座城市对文学的热情程度,要看整个城市气息是否具有一种文学腔调。换言之,文学和阅读,当成为城市绝大多数老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有一天,南京真评上了“文学之都”,也请坚守文学初心,不搞“文化搭台,经济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