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作家马识途的十八卷《马识途文集》(四川文艺出版社2018年5月版)日前推出。马识途原名马千禾,生于1915年,自少年时代起即投身革命,并在工作之余,坚持革命文艺创作,写下近700万字的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近期他在接受采访时提及,中国作家要在创作中彰显中国特色,应识知和协调以下三个关系:文学与资本,雅文学与通俗文学,文学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娱乐性的关系。
董振华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董振华的《中国道路的成功密码》(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5月版)首发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这是一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主题作品。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创造的中国奇迹,不仅令国人振奋,也令世界瞩目。中国道路的成功密码在哪里?董振华在《中国道路的密码》一书中,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对这一世人普遍关注的问题作出深刻回答。
周嘉宁
近年来作家周嘉宁的写作,是一个“破”与“立”的过程,她一直在持续思考,“80后”青年一代的理想是什么、责任是什么,该如何建造自己的纪念碑?在她的最新短篇小说集《基本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4月版)中,她聚焦2000年~2010年间,中国年轻人生活的变化,探讨时代和历史如何作用于当下的年轻人。过去,她被看作是一个自传色彩很强的作家。但现在,她希望能通过写作,记录下那些她觉得有价值的青年生活,进入一段唯有文学才能达成的、明亮轻盈的旅程。
凯蒂·洛芙
美国作家、文化评论家凯蒂·洛芙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英语文学博士,现任教于纽约大学。她的写作“精当、优雅,力道惊人,是散文写作的典范”。因为自身经历,她希冀通过研究死亡,探寻人生最后时刻的真相。在《暮色将至:伟大作家的最后时刻》(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5月版)中,她记录下六位伟大作家生命的最后的场景:苏珊·桑塔格、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约翰·厄普代克、狄兰·托马斯、莫里斯·桑达克和詹姆斯·索特。也可以说,这是一部从死亡写起的逆向传记。书名出自T.S.艾略特的长诗《荒原》,意为“暮色苍茫的时刻”,用以形容人弥留之际,如同紫色暮霭,恢弘瑰丽。(欣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