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专题/故事驱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每天听本书”为用户提供文学导览
  ■黄昱宁(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

  去年年中,“得到”向我发出邀请,希望我为“每天听本书”栏目撰写外国文学部分的稿子。我接受邀请是基于3方面的考虑,一是“得到”是一个专业的、并已形成集聚效应的平台;二是“得到”的受众是一大群学习热情高涨、偏重知识实用性的人,也是理科思维占主导的一个群体。我希望通过解读文学把它对人有潜移默化影响的理念传递给理科思维的用户,填补“得到”的市场缝隙;三是我希望去探索新兴的内容产业与传统出版业之间合作的可能性,锻炼编辑、出版人对内容的深度挖掘能力,培养潜在的读者群。

  从第一篇《傲慢与偏见》8月30日上线,至今已上线了30本,累计听众人数达200多万。读者要收听每篇文学解读需支付4.99元,让用户付费有什么理由呢?

  首先我要明确它不是专业的学术论文,但是撰写者要对这本书主要的学术观点有一个了解,知道这本书在文坛的地位、有什么样的学术理论,然后从中做选择性的概述。它也不是报刊上常见的书评,因为他的假定受众是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因此音频文字的主要篇幅要用来介绍这个故事的概貌,第三点它不是那种娱乐性压倒知识性的文字,内容要有干货。

  我为文学解读设定了6方面的目标,一是信息量比较大;二是深入浅出;三是紧贴原文,我要求至少把这本书看两遍以上;四是知识点明晰,如解读《傲慢与偏见》的时候要解释当时的继承法在小说情节中起着关键作用,解读《乱世佳人》的时候要分析南北战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些分析要以渐进的方式提供给用户;五是视觉和立场。要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找到一个中间位置,在作者立场和读者立场之间达到一个跳跃中的平衡;六是说清楚这为什么是一个值得被反复阅读的好故事。

  我只需要向“得到”提供音频文字的内容,“得到”会把这个内容读出来然后录制。为保证内容的更新频率,我也请了不少编辑同事及高校和文学圈的作家一起创作。我要寻找最合适的执笔者,还得统一制定写作规范,参与每一篇写作的全过程,最后还要负责修改文章直到符合审核要求。

  我感觉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重述一本熟悉的文学作品,其实比想象中困难得多,在做的过程中会发现有自己一直没读懂的地方。对我而言,最大收获是我有一个一字一句重新阅读这些书的理由。在我看来,真正“得到”一个故事的唯一方法仍然是阅读它。我在为音频写稿时也会反复说,这一部分你只有通过亲自去阅读才可以真正“得到”。

  我希望传达给用户的观念是,经典故事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华美的博物馆,我们的解读是替读者打开一扇门、一扇窗,替你画好导览图,提供一些进入的路径,让你走进去以后不虚此行。我尽力要做的是,把这些门窗勾勒清楚,把这张图画得尽量准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大众出版
   第03版:分销视野
   第04版:优案推介
   第05版:专题/故事驱动
   第06版:专题/故事驱动
   第07版:传媒中国
   第08版:综合
   第09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10版:中国阅读周报·人物
   第11版:中国阅读周报·导读
   第12版:中国阅读周报·精品精介
“小尼采”:用轻松幽默的方式教孩子了解哲学
从图画书到动画的20年跨界路
未来知识终身服务的几个想象
“每天听本书”为用户提供文学导览
传统媒介与数字媒介的完美结合
用优质内容渐次打开国际市场大门
中国图书商报专题/故事驱动06“每天听本书”为用户提供文学导览 2018-06-12 2 2018年06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