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维玲(开明出版社编辑):深夜11点,得知港珠澳大桥通车的确切时间是10月24日时,我一骨碌爬起身,打开电脑,继续浏览还在打磨的《中国桥》清样,因为有一处桥梁知识还需要等工程师的回复意见,算了算时间,已经赶不上大桥开通时首发了。但是,内心依旧热血沸腾。终于,全世界都会在那一天,翘首遥望那个我梦里都想要去的地方——伶仃洋。
700多年前,文天祥在此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500多年前,第一艘葡萄牙船只驶入此地,西方海洋文明和古老的华夏文明在此交汇;178年前,鸦片战争让中华民族遭遇了近代史上第一次耻辱;4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也在这片海域的两岸开启……这些难忘历史的见证者,就是烟波浩渺的伶仃洋。想到这里,曾经在纪录片中看到的那些镜头,也一下子涌入了我的脑海。
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带领团队考察伶仃洋时远眺而深邃的眼神;沉管隧道对接成功的那一刻,工程师们眼含热泪、激动地拥抱;林鸣工程师在电视镜头里花白的头发;苏权科工程师描述的那枚索塔上的“中国结”。我甚至想到了,寒假结束返京路过黄河大桥时,我女儿深情朗诵的那句:“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可以歌唱”。
这些镜头都让我鼻子发酸,忍不住落泪。我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何谓“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何谓“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中国桥》这本书的打磨并不顺利,面对中国桥梁辉煌的过往、停滞不前的近代、突飞猛进的当代,切入点特别不好把握。生怕讲不出来中国桥梁的亮点,有时甚至觉得,一座赵州桥完全就可以做成一本书。很感谢文字作者全程参与的热情。他把中国桥看成一个梦,“人们有了梦想,才会去建桥”。这个点出来后,整本书的关节就被打通了。或许,我与作者本就“心志相通”,作者在总结茅以升那句“抗战必胜,此桥必复”时坚毅的眼神,至今难忘。
书里用较大篇幅介绍了茅以升建造钱塘江大桥的历史,茅以升在回首自己的人生之路时,说:“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
读到这里,美编脱口而出:“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梦呢,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内心惊喜万分,这本书的第一批读者已然接受认同了“中国桥”。
《中国桥》整本书,选取20座著名桥梁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梳理了中国桥梁的发展进程;后半段集中讲述了港珠澳大桥的核心关键工程;在书的最后,也提供了关于拱桥、梁桥、悬索桥、斜拉桥的相关知识。为了增加阅读的趣味性,我们还加入了神话里的“鹊桥”“外婆桥”,刻画出“张果老倒骑驴”“牡蛎保护法”等充满童趣的“镜头”。
犹记得女儿看到“倒骑驴”的那一页,担心地问:“这位老爷爷不会掉下来么?”童心童言,诙谐有趣。在看完整本初稿后,五岁的女儿立马拿出白纸,也开始“设计”了自己心目中的桥。这个细节故事,我分享给团队后,也被细心的老曹(《中国桥》绘者曹淑海)征用。该书最后一页,老曹贴心地给出一个半成品的图,并提示“孩子,画下你心目中桥的样子吧”。
我想,在大家心目中,都会有最美的桥,因为,那里有大家最美的梦想。
●创作谈
曹淑海(绘画作者、雕塑艺术家):《中国桥》的总体设计是让每页都可以单独成为一幅画,让小读者直观感受到美。在整体色调上,选取高亮色调,强调色彩纯度的饱和,力求画面明丽响亮;在画面构图上,选取的角度在兼顾现场感的同时,力求突出桥梁特色,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画面点缀上,选取的景物尽量生动有趣,贴近生活,诸如芦花、桃花、荷花等,既能体现桥梁所处环境特点,又能烘托画面气氛,让小读者有认同感。作为科普绘本,还要尊重桥梁主体的真实性、科学性,特别是一些领先世界的高科技桥梁,比如港珠澳大桥,如何化繁为简达到通俗易懂,在这一点上,我们创作组经过数次讨论,决定以孩子们熟悉的玩具——积木为切入点,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的同时,兼顾孩子的兴趣点。
刘少鹏 (文字作者):童年,村西有座小桥,下面是潺潺流水,上面是匆匆行人。那时,小桥之于我,是从小村子通往大世界的咽喉要道。现在,我又会常常梦想走过那座小桥,回到家乡,小桥就又成了乡愁的种子。写作中,我对桥的认识开始慢慢升华,从童年回忆中的小桥出发,走进历史,走向所有存在桥的山海河岳。而今天,中国重回桥梁强国之列,一个个伟大工程,让我们品尝到梦想成真的幸运。于是,整本书,我把桥定位为“从现实走向梦想的一段路,从此岸到达彼岸的一种努力”,就如茅以升先生所言:“桥何名欤?曰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