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先后归由国防科工委、解放军总装备部、军委装备发展部领导,一直由国防工业出版社承担管理职责。在军队有关部门、中央宣传部等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历届评审委员、广大作者和国防工业出版社的共同努力,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促进国防科技知识积累、传播和交流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我国科技事业尤其是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值此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成立30周年之际,我们约请关心、爱护、从事基金工作的部分专家、评委、作者、读者、编辑,从不同角度回顾了基金的发展,思考了基金新时代的新使命和新发展。这些文章将分三期刊发,今日刊发第一期,敬请关注后续文章。
我和国防工业出版社同行的15年
■赵凤起(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火炸药燃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与国防工业出版社多年来一路同行,既是评审委员,也是作者,更是读者;既建立深厚友谊,也共同成长。
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成立30年来,国防工业出版社始终站在国防科技出版的最前沿,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推进祖国航空、航天、兵器、舰船、电子等领域发展的重要职责。2003年,我首次以该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参与了图书评审工作,由此幸运见证了国防工业出版社承载国防使命、为促进武器装备和军事科技发展砥砺奋斗的15载春秋。
15年来,我与国防工业出版社一路同行,亲历了由评审委员、作者和读者三种身份的交替变化。
作为一名评审委员,我有幸与评审委员会不同专业领域的杰出院士和知名专家学者们共事,他们渊博的学术底蕴、努力探索的求知精神和积极客观审慎的科学态度使我受益匪浅,与专家学者们的交流常使我茅塞顿开,不仅增长了见识,也提高了评审水平。出版基金评审工作“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激励创新、引领未来”的方针也使我更加坚定了追求创新、实事求是的职业坚守,“宏观引导、自由申请、公平竞争、专家评议、择优资助”的运行机制也为广大国防工作者的著作出版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与支持。
作为一名作者,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给予了我工作上的大力支持。在基金的孵化下,我与同仁们策划了“火炸药技术系统丛书”,以提高兵器行业的科技发展水平,为国内火炸药行业的薪火相传贡献一份力量。截至目前已经出版14本专著,涉及火炸药的设计、合成、工艺等多个方面。其中《固体推进剂燃烧催化剂》等4部专著由我组织撰写,将我多年来在火炸药领域中的所作、所得、所思著于其中。
“海纳百川,博采众长”,作为国防科研工作者,对海外先进的科研成果及技术的参考、吸收、借鉴也必不可少。因此我们又策划了“含能材料译丛”,该译丛现已出版5本图书,尚有5本待出版。我牵头翻译了包括《神奇的含能材料》《含能材料燃烧模拟》和《火炸药燃烧热化学》在内的3部国外专著,收获颇多。通过对国外优秀系列图书的翻译和出版,使国外先进的专业思想和理念更好地传递到国内,形成了更深层次的科学交流,助力火炸药行业国防科研工作的发展进步。出版社精益求精的作风保障了图书的高质量与高品位,已出版的书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其中有8部以上著作被选为相关大学和科研院所或机构的专业教材。
作为一名读者,在我数十年的科研工作中,时常阅读和学习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各类书籍,特别是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资助的与专业相关的图书,使我能及时了解本专业学术研究、科技研发等系统理论和专门知识。在培养博士生和硕士生的过程中,我经常将“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资助的专业书指定为他们的必读教材。除了自己阅读,我也时常将相关领域的优秀著作推荐给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阅读,以提升课题组整体研究理论水平。
回顾15年走过的历程,我深深地认识到: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似播种机,播下了国防科技的星星之火;似浇灌机,将国防图书的棵棵幼苗通过不断输送养分培育成参天大树;似收割机,收获了国防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成果,使之千古流传,受益后人。我时常感念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和国防工业出版社给予的帮助,这15年不仅是我与基金评审委员会及出版社同仁们建立深厚友谊的15年,也是我与国防工业出版社共同成长的15年。
国防工业出版社今日的成就与辉煌,凝聚着出版社同志们的智慧与辛劳,也饱含着广大学者和读者们的鼎力支持。我衷心祝愿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越办越好,祝愿国防工业出版社在“传播科技知识,为国防现代化服务”的道路上继续阔步前行,收获美好明天!
申报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的几点体会
■方志刚(海军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哈尔滨工程大学、海军工程大学特聘教授)
方志刚多次获得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的资助,是秉承基金“记载和弘扬国防科技成就,积累和传播科技知识”使命的践行者,也是受益者。他以自己的经历和心得,撰文分享申报这一基金和写书的心得体会。
已走过30载的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资助了大批学术水平高、学科内容有创见、工程技术理论有突破、推广应用作用显著的国防科技优秀专著,对促进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事业的发展、培育优秀国防科技人才、推动更多有生力量参与到“强国梦”“强军梦”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何国防科技人员有责任多创作国防科技著作。科技兴军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发展国防科技除开展创新研究、装备研制、工程应用等必要的科技攻关以外,还有必要总结提炼科技成果、形成系统的基础科学理论或工程技术理论。出版科学专著则是体现科技工作者科技水平、展示科学思想的主要标志,可以为完善我国国防科技体系、培养年轻国防科技人才提供支撑。无论是决策者、管理者还是科技工作者,都应该充分重视国防科技图书对推动国防科技发展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我认为国防科技人员有责任有义务多创作国防科技著作。国防科技图书在当今国内科技价值导向和评价体系中显示度不高,一本专著在有些部门“评价得分”还不如一篇SCI论文高,但工作量可能数十倍于此,因此普遍存在申请和撰稿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为解决国防科技图书受众小、经费筹措难等问题,军队每年拨出专款设立基金,支持优秀的国防科技图书出版,近期还提高了稿费,十分重视国防科技出版事业。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也为广大的国防科技人员写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解决了许多后顾之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防科研人员是国防科技图书申请、编著的主要力量,多思考、多创作、多撰写有价值的国防科学著作,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梦想及追求与国家、军队的需求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为科技强军、为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工作做出贡献。
需求牵引,创新驱动,正确把握选题方向。军内外的国防科技工作者要将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成果尽快转化和应用,为将来“能打仗,打胜仗”提供有效支撑。申报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以及在撰写过程中也是如此,要体现创新性、重要性和系统性。
创新性 国防科技需要创新,这一基金支持的重点对象是那些“学术水平高,内容有创见,在学科上居领先地位的基础科学理论图书”“在工程技术理论方面有突破的应用科学专著”等,这些方向都要求国防科技工作者在科研工作、基金选题、撰写创作等过程中注重创新性。
重要性 这一基金以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的总体要求为导向,是国防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具有较大推动作用的专著”“有重要发展前景和重大开拓使用价值”,服务国防、促进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事业的发展,这是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的定位。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对那些服务于科技强军大局、能够把现实需要与长远发展较好地结合起来、较为充分地体现国防科技水平的项目,以及能够回应当前武器装备建设中的重要理论问题、现实问题,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填补国防科技领域空白的重要出版项目,向来是鼓励和重点支持的。
系统性 一般来说,国防科技工作者是申报这一基金的主力军,其申请基础是多年的科研工作和项目。科研项目主要解决关键问题的突破,专著则要求对理论问题、工程问题或者涉及的国防现代化和武器装备现代化需要的高新技术有相对完整的阐述,强调内容的系统性。所以,国防科技工作者在申请和图书撰写过程中,应把握图书的系统性和相对完整性。
影响力 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强调的是“创新突破、前沿开拓”,资助出版的著作以高质量、高水平、高价值受到诸多国外大型出版集团的关注,很多书被国外出版社购买版权。国防工业出版社还积极参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并且有多种向国外输出版权的图书得到资助。最近笔者在2015年获得该基金资助的图书《铝合金舰艇腐蚀控制技术》被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出版企业之一——施普林格出版集团选中并出版英文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集中精力,高效协作,高质量完成撰写。
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支持的出版项目一般有篇幅限制,而且规定,从基金任务下达,到基金评委会对书稿提出修改意见,再到作者修改完成书稿,用时一般不得超过1年。基于创新性、重要性和完整性要求,要顺利完成撰写、出版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作者要做好思想、“物质”和时间上的多方准备。
集腋成裘 国防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工作过程中,平时就要养成收集资料、积累数据的习惯,要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不打无准备之仗。在申请出版基金时,要有较好的完稿率,做到心中有数。笔者2015年、2017年分别获得基金资助的《铝合金舰艇腐蚀控制技术》和《潜艇结构腐蚀防护技术》两个项目,其实在科研项目、资料储备等方面有十年之功。较好的完稿率和尽可能充分的准备无疑会获得评审委员会专家的青睐和肯定。
一鼓作气 国防科技工作者大多数工作繁重,图书出版基金一旦申请下来,就明确了出版的时间“后墙”,需要处理好科研工作和基金图书撰写在时间、精力上存在的矛盾。笔者的建议是主笔者要“一鼓作气”,集中精力加班加点,特别是好好利用一年中的几个小长假,尽快完成交稿。否则,“再而衰,三而竭”,拖沓下去,难免会出现创作思路不连续、格式数据前后不统一的情况,到最后仓促了事,影响书稿质量。
密切配合 多数著作者是按照“齐、清、定”要求完成书稿后交付出版社,出版社要对书稿进行全面的审读、编辑加工和复审、终审。著作者要密切配合编辑人员一起认真研讨和修改、完善书稿,直至定稿。由于基金资助图书要求高,还要求著作者审阅校样。著作者与出版社编辑人员之间的密切配合、高效协作,对于高质量高要求完成基金图书出版至关重要。
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提供的出版平台,不仅提供了出版经费支持,更将图书的内容质量给予了专业的提升,该基金资助出版的图书在众多国防科技工作者心目中即是精品书的代名词,作者对这一品牌无不竖起大拇指。
第一次亲密接触
与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的“初恋”
■王京涛(副编审,国防工业出版社电子信息图书事业部主任)
初识基金
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从成立至今已有30年历程,期间资助了千余种国防科技类专著图书的出版,其中获得各类国家级、省部级、高校级图书奖的著作不胜枚举,版权输出图书更是数以百计。
我作为责编出版的两部受到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资助的图书,有幸分别获得过出版政府奖及省部级图书奖。回想起来,第一本书还是13年前的事。当时我已经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两年有余,策划出版了10余部书,但一直没有勇气策划国防科技专著,总觉得自己的水平还不够。后来在马金玲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认真研究了该基金的成立背景、出版政策、申请要求等资料,并向唐应恒主任、陈洁主任、肖志力编审、王晓光编审等前辈请教,仔细学习了多部基金资助图书的策划方法,我在心里逐渐有了更为清晰的思路,这一前提下,开启了策划工作。
结识作者
我是在一次学术年会上认识周献中教授的,那时他在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一直从事指挥自动化系统辅助决策方面的科研及教学工作。我向他约稿,但第一次的交流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为他工作繁忙,科研和教学的任务都很重,无暇写书,但表示会认真考虑我的约稿建议,因为他们正在做一个国防相关的辅助决策方面项目,结题后会有比较新的成果出来。
后来我利用去南京出差的机会,多次登门拜访,赠送我社新出版的辅助决策方面的图书,请教辅助决策对军队指挥信息系统的影响,并将相关学术会议信息提供给他参考。在两年多的接触期间,我通过他的学生及同事了解到,周教授是一位教学工作敬业、科研工作细致的“双肩挑”型优秀学者。我暗自庆幸找对人了。
完善书稿
周教授提交了基金申报材料后,我作为责任编辑仔细研读了申请书以及初稿,才进一步了解到周教授以前做过的相关项目之多、获得奖项之多、授权专利之多、发表论文之多,令人叹为观止。
就他的书稿内容本身来说,干货很多,层次清晰,只是有些内容读完感觉意犹未尽,似乎浅尝辄止,有些遗憾。李德毅院士作为该书的主审专家给予了整体肯定的意见,但同时提出了3条修改意见,特别是第三条要求加强“未来一体化辅助决策系统”方面的内容。看似简单的一个“加强”二字,却是要对书稿整体架构有一个全新的修改,方能实现“加强”。李院士对书稿的观点与我的感觉有些不谋而合。
我心怀忐忑,将意见告知了作者,不曾想,周教授不仅完全接受建议,更在3个月内提交了全新的书稿,将原来占书稿整体不到15%的一节内容,一下扩充为了2章,并占到了整个篇幅的55%,且大幅压缩了基础知识部分。后来由于相关项目的最新成果出来得晚,没有加入书稿,周教授又开启过一次高效改稿模式,使图书顺利出版。
讲述传奇
一次我和周教授交流时,好奇他为何能在一直很忙的情况下,用3个月完成这么大篇幅的修改。
他激动地说:“李德毅院士给我打电话来,和我讨论书稿情况,客观、中肯地建议我修改内容。你想想看,一位日理万机的院士能百忙中抽时间过问我的书稿,并指点得这么细致、这么到位,这代表他不仅读了,而且是很认真地读了!我感动啊!所以,推掉所有不必要的工作,昼夜兼程地完善书稿,就是希望能递交一份还满意的答卷。我在改稿期间还和李院士通了几次电话,每次通完电话都像打了兴奋剂,让自己更加有干劲了。”
意外收获
书出版后,销售效果良好,有两所军工院校将这本专著选定为研究生教材。在感到欣喜的同时,这本书还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收获:一次收邮件时,发现一位热心读者就《指挥自动化系统辅助决策技术》一书结合他刚完成的研究成果给予了一些全新的建议,希望其再版时能进一步完善。
虽然读者的落款没有注明身份,但我敏锐地感觉该读者在辅助决策方面的研究很深。在几次沟通后,我了解到他是一位军队院校教员,在联合作战指挥理论方面做过不少科研项目,研究比较深入,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于是我本能地开启了“发展作者方式”的沟通模式,通过近一年的努力,成功将其发展成为了我社作者,其撰写的专著也获得了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的资助。
感激之情
作为责任编辑策划的相关图书项目能多次获得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的支持,我非常荣幸和自豪。每一次的编辑出版过程都在不断加深我的两个体会。第一,对基金评委专家们高屋建瓴、专业点拨书稿水平的敬佩,他们的指导不仅是锦上添花,甚至有画龙点睛的价值,更好地保证了基金图书内容的高品质,为科技读者们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精神食粮。第二,对基金办公室细心周到的工作深表佩服,从评审材料及初稿的形式审查,到组织专家们召开评审会,再到获批书稿的复议确认,等等数十项繁杂工作,无不有条不紊、保质保量地落实到位。
如今我已经成长为一名事业部主任,我们近几年策划出版的国防科技基金图书数量一直名列全社前茅,对应的获奖书数也稳步提升。几位年轻编辑通过对此类书的策划,成长更快了。可以说这一基金不仅为作者、读者提供了出版交流平台,还为我社年轻编辑的成长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都说初恋最美,我会和你——我们大家的基金——永远“初恋”下去!并衷心祝愿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这一所有国防科技工作者的福音——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