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林
一些图书编辑总有这种感受:绞尽脑汁策划的选题,也进行了调研,但出版后市场反响平平。倒是一些专业出版社的编辑,因扎根专业久,积累了较多经验,出版的图书愈来愈被市场接受。此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专业类图书编辑能在掌握国家政策、行业政策后再策划选题是很重要的一项因素。
一、针对“丰富艺术实践活动”,出版艺术类图书。 相对于艺术理论图书的策划,艺术实践类较为困难,原因大致如下:第一,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并不一定重叠,而学界普遍重视前者,后者出版愿望不强;第二,艺术实践活动不易形成统一标准,各有其法,这部分作者担心出版的图书只是在“自言自语”;第三,实践的多变性使作者较难形成概括、抽象的理论。
基于这些因素,许多艺术实践教师没有较完备的讲义,多是在脑子里构思大纲,再到现场凭经验授课。艺术实践活动确有一定的灵活性,需要根据参与者的自身条件给予临场引导。但就某类艺术实践活动的总体要求、目标、效果及如何推进,还是需要指导教师们有最基本的共识。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些应当被视为“规定动作”,学校应该有所要求。笔者所在的中国戏剧出版社曾出版过《现代舞技术训练教学法》《群舞编导基础理论与技术技法教程》,上市后销量乐观,读者普遍反映: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怎样在舞台上呈现作品(即实践)才是他们最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两本书将理论与编排实践很好地结合,得到了读者的认可。此外,戏剧社策划的《表演艺术120节戏剧活动课》《教育戏剧跨学科教学课程设计与实践》《创作性戏剧教学原理与实作》也收到了良好的市场反馈。所谓“教不得其法,学不得其道”,可见艺术实践类图书的出版势在必行。
二、针对课程设置、教材体系建设,出版艺术类图书。《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到2022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还对“不断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用四条加以阐述,例举了“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并对这些艺术门类在不同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课程目标、教材体系建设提出了不同的指导意见。
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受“唯分论”思想的影响,许多家长、学校、包括学生都将精力主要集中在必考学科上,甚至在社会培训机构报班强化学习,且呈愈演愈烈的趋势。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国家出台了“双减”指导意见。现在要求学校加强美育教育,这个“大转向”符合教育和人的成长规律,但对于一些教育资源匮乏的学校来说有些措手不及。这意味着,曾经被形同虚设的艺术类课程、任课老师得到重视,并按照相关要求,一些学校过去没开过的艺术课程要新设并聘请任课老师。
艺术类图书编辑可以考虑协助学校编写教材、出版配套读物,在学校尚未设置的艺术课程上花些心思。戏剧社出版的《戏曲知识普及读本:通用·小学版》《戏曲知识普及读本:通用·中学版》《戏曲实用知识读本》面市后,一些重视美育教育的学校纷纷采购,部分地区还要求为其编写适合所在地学生使用的图书。
三、针对美育师资不足,出版艺术类图书。加强美育教育自然离不开这一领域的教师,但目前来说艺术类教师是匮乏的。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师范类院校对艺术教师的培养也缺乏重视。编辑是否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思考,协助教育单位工作使之有所改进。一方面,将非艺术教师经过培训向艺术类教师转化。为有一定基础的教师编写艺术培训用书,是对教师资源充分有效的发掘。戏剧社曾出版《中央戏剧学院“高参小”项目师资培训计划教师成果集》一书,就是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另一方面,协助师范类院校出版相关教材。针对美育教师的培养,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关图书的市场潜力不可小觑。
四、与政策相结合,引进艺术类版权图书。我国的美育教育起步较晚,编辑对一些适合我国学生、教师使用的国外艺术图书可通过版权引进为学校提供参考。出版社与学校要形成良好的互动,如果学校能参与选题策划就更好了。戏剧社按此模式策划出版了德国版权书《表演艺术基础》、英国版权书《戏剧与表演》。
五、结合新兴行业、新技术应用,出版艺术类图书。新行业、新技术的出现,在很多方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DV、智能手机的出现,使大众有机会成为摄影师。一些摄影爱好者虽有兴趣,但苦于没有参考资料,戏剧社《青少年微电影创作简明教程》一书就是应这种市场需求出版的;有些读者又是在看到该书后,才对摄影产生了兴趣。《现代灯光设计师专用软件教程》一书,则是戏剧社在了解到舞台灯光师运用新技术调控这一变化后,策划的又一较为成功的图书。
六、结合地方艺术出版图书。编辑可以结合本社已出的“通用版”艺术图书,结合具体的地方艺术出版“地方版”图书,举一反三、最大限度开发“存量”品种。戏剧社在出版了《戏曲知识普及读本》“通用版”后,编写了《常德市戏曲曲艺普及读本》。
综上,图书编辑要善于结合相关政策、市场需求,去发现新的出版方向进而发力。在加强美育的形式下,艺术类图书编辑是有专业优势的,切不可将“专”视为“窄”。以上是作者提出的一些浅见,编辑们可以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自身所长另辟蹊径,真正做到出版图书是为读者服务,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