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双减”政策 童书出版 选题策划 市场需求
○金旻甦
要参透“双减”政策,必须先研究“双减”政策给童书受众带来的影响。“双减”政策减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不必要的校外培训,提升了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和学生探索多维度发展的可能性。其核心意义在于培养国家真正需要的、知识体系完善的持续学习型人才,而不是重复性作业和补习培养出来的“考试机器”“答题高手”。
学生自由掌握的时间增多,意味着供学生阅读的时间增多,这对出版社来说是利好消息。但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增长,童书市场的重复性品种过多,竞争异常激烈,想要借力“双减”政策的红利,编辑仍须深入研究孩子、家长、学校的各方需求。在满足刚性需求的前提下,开拓具有前瞻性的童书选题。
指向儿童的综合素质培养,为儿童打造完整体系的阅读品牌。“双减”政策落地,被焦虑裹挟的家长终于可以冷静思考孩子的培养方向和成长计划,而不只是追逐“分数至上”。高素质人才应该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探究和学习的能力,以及不断成长进步的动力。面对品种繁多的图书市场和相对盲目的图书购买者,出版侧提供形式丰富有趣、高质量成体系的系列图书更容易占据有利位置。
编辑应该依据本社优势资源,策划适合新形势下的选题,遵循着规模化、持续性的出版方针,打造有规模有体系的阅读品牌。如半小时漫画团队着眼于通识普及,以“半小时漫画”的形式构建了诗词、断代史、古代名著解读等传统文化板块,甚至延伸至健康、经济等领域。米莱童书的“这就是物理”“这就是化学”“这就是地理”系列图书,借助轻松易懂的漫画形式,激发小学生对各门学科的学习兴趣,构建学科知识框架,做好小升初的准备。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少年推理馆”,对推理小说进行问题植入,拓展儿童的知识面。值得注意的是,出版社要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不论是通识普及、学科引导,还是能力培养,要以拳头产品打响头炮,再延伸子选题品做出科学、完善的图书体系,形成强有力的品牌,满足家长想借助图书完善孩子知识结构的新需求。
与优质机构合作,策划个性化素养类选题,占领细分市场。“双减”政策下,学科培训被压缩至工作日,周末正是家长进行个性化素养培训的好时机,各类体能、科学启蒙、远足、艺术素养的培训机构不断壮大。学校课后服务必须开展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授课老师需要课程参考,学生、学员也需要教材和补充阅读材料,这些新形势就是新选题、新契机。
众所周知,大而全的体系码洋高易推广,但细分领域也可以产出具有市场差异化的优质图书产品。出版社可尝试与优质机构合作,可以解决稿件内容和渠道双问题。优质的培训机构深耕多年,拥有较为完善的课程设置和原创教材,在保证独特性和可推广性的前提下,将课程和教材进行市场化改造,这会成为不错的选题方向。
以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与石探记合作出版的“科学家带你走世界”系列图书为例:石探记是中科院科学家创办的科普机构,致力于科学知识的传播,“科学家带你走世界”书系主要展示了科学家全球性的科考经历、科普知识,也作为石探记学员的辅助读物,是很好的宣传推广的模式。
优质社群也是很好的选题来源。公众号“常青藤爸爸”主攻家庭英语培养,“常青藤爸爸英语语感启蒙图画书”销量不俗。“憨爸在美国”与DK图书公司共同策划了不少优质选题。这样的出版模式也值得出版社借鉴。优质社群自带流量,又有良好的营销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为出版社开源减压。
创新图书呈现方式,以阅读提升孩子的学科类能力。基于目前的人才选拔机制,学习成绩仍然是家长关注的重心。对于孩子成绩优异的家长,希望孩子精益求精;孩子成绩不太理想的家长,保持、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依旧是他们的重心。
以语文学科为例,文学类编辑可以尝试名家文学读本,以名师导读为附加值,提升儿童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例如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读写桥梁书”,选定名家特定文本,邀请全国名师进行导读,培养中年级学生的精读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琢磨作品结构、故事情节、言辞,并搭配同主题范文和点评,帮助孩子跨越阅读和写作的壁垒。
在校内作业减少、校外培训大幅度压缩的情况下,教育的压力会部分传递到家庭。家长需要能够引导孩子自主学习的阅读材料,这时阅读文本的选定和设计轻松有效的互动环节就显得特别重要。
提高父母的指导力,提升图书的服务功能。“双减”后,家长在孩子阅读中的作用更为凸显。如何给孩子选择适龄好书,如何引导孩子有效阅读,让阅读成为提升孩子综合素质和精神境界的助力,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成为难题。
除了策划名著导读丛书、导读手册,出版社还可借助音视频技术在线上设置有声阅读课,甚至在选题阶段就可进行创新性尝试。如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沐阳上学记”,根据儿童读本中涉及到的成长问题,配备了《轻松家教72招》同频家长阅读手册,读本和家教共同施力,事半功倍地解决孩子的成长问题。无论是面对家长还是孩子,丰富图书服务的形式,都会比单纯提供阅读读本,更能引起家长购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