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新伯
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世界性文化奇迹。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大运河文化建设具体践行的姜师立,近期出版了《运河王朝:从东周到明清》一书。姜师立是运河文化建设的见证者、参与者,也是研究者、学者。阅遍全书后,笔者有几点心得:
一是古今相映——充分彰显运河“文化记忆”。《运河王朝》历史纵深感、厚重感强。该书以时间为序,以运河为轴,对东周河渠的开挖、运河的连通、大运河的古往今来一一梳理、叙述,形成了运河文化古今相映的历史回应。
姜师立讲述了远古时期人工河段的开凿,讲到了通惠河等河段的连通,勾勒了中国王朝运河的沿革轨迹,叙述了运河开凿开挖的时代背景,简述了运河沧桑变迁、时代变化、历史变革的各个阶段,完整解读了运河历史,给运河文脉以时代记忆。
德国学者阿斯曼明确了集体记忆的文化特征,把以历史产物、事件、人物为对象的记忆实践活动称作“文化记忆”。大运河是典型的文化记忆。姜师立将运河的官方记忆、地方记忆、民间记忆,甚至是农耕、军事、商贸、宗教等各方的记忆聚合起来,形成了大运河的“文化记忆”。
二是大小相协——有机展现运河“历史风貌”。解读大运河,既要从宏观的、历史的、政治的、军事的、农业的大视野去解读,也要从微观的人物故事、风土人情、器物器械等小故事、小细节中去解析。
《运河王朝》重在写运河的“大”。作者在《序章》中写道,大运河的形成与发展和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也紧密相联。正是大运河的开凿,将南北连成一个整体,使中国在大多数的时间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成为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古代政治文明。这一说法将大运河的大时代、大背景、大作用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同时,作者也从水利设施的妙用巧用、人口迁移的内外情景、都城“就食”的困境、扬州经济贸易文化的繁盛、运河商帮的兴衰等多个小侧面、小视角中讲述运河文明。一叶知秋,从中可以展现运河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繁荣、百姓生活的轮廓。可以说,该书写的是运河的兴衰变化,展现的却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史。
三是文图相间——集中体现运河“时代变迁”。《运河王朝》既是姜师立多年科研成果的结晶,也是他一直走进运河、挖掘运河文化价值的见证。该书文字叙述精当、精要,简短文字里传递运河文化精神,不赘述、不繁琐,每章文字综述简要,分节讲述精当。
书中插图多,几乎每页都有插图,有时甚至一页有多张插图。这些插图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该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笔者在阅看中细细数了一下,全书描写中国各类运河示意图有78幅,风景风俗风物图、人物图117幅。同时,该书还配用了大量人物图、考古出来的器物图、古代风物图、当今的风景图。这些插图与运河示意图相得益彰,加深了读者对运河的印象。
四是雅俗相趣——切实讲好中国“运河故事”。大运河是一条流淌的河,也是一部深厚的文明史教材。大运河文化的研究者、传播者、传承者,要通过科学、生动、有趣的方式,为人们讲述丰富、多元、有趣的大运河故事。
书中讲到2000多年的漕运与运河的关联,通过敖仓、西汉漕渠开凿、曹魏运河中陈登穿沟、隋炀帝三下江都、唐朝刘晏漕运改革、汴梁的繁华世界、马可·波罗游历大运河、正德皇帝运河落水、康熙乾隆运河南巡等故事,把漕运的时空变迁讲得有滋有味。
大运河当然是一套水利统治系统,但更是一个关于“人”的交通、交往、交流体系,是遍布古代华夏大地的个人行走、谋生、游历体验的叠合。这种讲述运河故事、讲述运河与人的故事,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勇气,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