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古籍出版专刊/优案推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晚明大儒思想内涵的诠释与传承
《黄道周经学思想论稿》 许卉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21年8月版 48.00元 ISBN:9787000251810

  ■任 娜(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晚明大儒黄道周是一位不可或缺的代表人物,他不仅具有耿介高洁的道德人格,而且有宏富卓异的思想学识,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给予黄道周高度评价:“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这样一位儒学巨擘的思想学说非常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挖掘和阐发。《黄道周经学思想论稿》一书打破了学术界多年来黄道周研究的沉寂局面,对推动黄道周经学思想研究乃至明清学术思想研究都具有积极作用。

  首先,总结了黄道周经学大家的历史地位。

  作为晚明大儒,黄道周的著述超过百卷,其中绝大部分是经学著作,仅存世的经学著述就有《易》类十三种、《尚书》类四种、《诗经》类五种、《周礼》类一种、《礼记》类九种、《孝经》类七种,其论学体著作《榕坛问业》主要内容也是阐发经学。上述著作遍涉群经,内容广泛深刻,体例丰富多样,黄宗羲谓“漳浦之学如武库,无所不备”,清人称誉黄道周为“经书功臣”。在明代思想家中,无论是经学著作总量还是被收入《四库全书》的著作数量,黄道周都是屈指可数的人物。遗憾的是,学界公认黄道周是晚明大儒,但从来没有人把黄道周视为经学大家,无论是皮锡瑞的《经学历史》、朱维铮的《周予同经学史论》,还是近些年出版的经学史论著,都没有对黄道周的经学思想给以足够的关注,故鲜有论及。

  《黄道周经学思想论稿》是学术界第一部较为系统论析黄道周经学思想的著作。作者以明代经学的发展演变为背景,全面深入地论述了黄道周的《诗经》学、三《礼》学、《易》学和《春秋》学思想,内容涉及黄道周对经典文本与文字的考订、黄道周对经学史上焦点问题的立场、黄道周对汉学宋学的评析、黄道周对经典意蕴的阐发与弘扬。作者在全面梳理黄道周经学著述的基础上,深入阐发了黄道周的经学思想,第一次展现了黄道周经学大家的学术风貌与地位。

  其次,揭示了黄道周以思想引领学术、以学术支撑思想的经学范式。

  众所周知,在儒学发展史上,汉代经学(包括后来的乾嘉汉学)与宋明理学是儒学的两种典型形态,两种儒学形态也构成了经学的两种范式,即汉学与宋学。传统观点认为,汉学着眼于经典的文字训诂,是以学术为根基的经学;宋学追逐经典的心性义理,是打着经学旗号的哲学。宋儒嘲讽汉儒浅陋无识,而乾嘉诸儒则非议宋学空疏无根,汉学宋学势同水火。

  该书认为,黄道周的经学思想介于汉宋之间,既不同于汉学,也有别于宋学,呈现了汉宋兼采的样态,他既不排斥汉学又不沉溺于章句训诂,既皈依宋学又不流于空疏虚诞。汉学的首要宗旨是无条件崇奉经典,宋学的一个风气是疑经与改经,黄道周则主张对经典文本要保持审慎、严谨的态度,反对随意删改,“汉儒传注,都是礼数曲折所系,未可泛删。见今人读书,不知贾、王、马、郑是何贯籍,真可一叹也” 。对于宋儒非议颇多的《周官》《仪礼》,黄道周认为两部文献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有“确所当行”之价值。显然,在崇尚学术根基和严谨性方面,黄道周认同汉学。

  与此同时,黄道周并没有沿袭汉唐通行的经传注疏方式,而是采用了“明义”“集传”这种便于思想发挥的解经传经方式,这显然是受了宋学的影响。以《儒行集传》为例,《礼记》中的《儒行》篇受到宋儒鄙薄,认为它不够纯正,黄道周则认为《儒行》篇体现了孔孟“力行求仁”的思想旨归,堪与《大学》《中庸》并称,故黄道周倾力撰著《儒行集传》。他将《儒行》一篇分为十八章,根据各章的宗旨而自创篇目如“自立”“容貌”“特立”“刚毅”“交友”“尊让”等,每一章的诠释都按照经文、疏解、史传、评语的方式展开。黄道周诠释的重点不是文字考订与训诂,而是通过汇集若干历史事件、人物言行来诠解经文的思想大旨。从经学形态上,《儒行集传》的每一章都形成一个完整有序的结构,主题集中,论证详细,结论明确,犹如一篇独立的文章。正因为如此,在《儒行》诠释史上,无论是篇幅还是内容观点,黄道周的《儒行集传》都堪称翘楚,故清儒王继廉称《儒行集传》是“治世之良书”。以阐发思想为主而不脱离文本,以文本考订来强化思想阐发的说服力,这样的经学模式构成了明清经学发展转变的重要一环。

  再次,阐释了黄道周经学思想的特点与价值。

  晚明时期,以朱熹、王阳明为代表的旧经学思潮僵而未死,以乾嘉汉学为代表的新经学思潮潜而未兴,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黄道周的经学思想就具有了催旧启新的特点与价值。

  其一是质疑朱学权威、兼容与回归汉学。该书认为,明代中后期,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日趋保守僵化,而标榜张扬自我心灵的阳明后学则走向荡越歧途,面对思想界的混乱与社会道德的失范,痛心疾首的黄道周打出了“救之以六经”的旗帜。从经学视野看,汉代经学的根基是“五经”学,宋学的根基则是朱子的“四书”学,因此,黄道周的“救之以六经”就具有了突破宋学壁垒、兼容与回归汉学的思想指向。

  传统观点认为,黄道周为“洛闽宗派”,“确守朱熹之道脉”。该书则认为,无论是经学进路,还是对经典文本与思想的看法,黄道周与朱熹都有所不同,并对朱子多有质疑与驳正。如朱熹以四书为本,而黄道周则以六经为本,以六经取代“四书”作为知识和真理的支撑系统;朱熹轻视《孝经》,甚至否认《孝经》的经典地位,认为《孝经》仅仅是给下层百姓的伦理手册,黄道周则极为重视《孝经》,认为它是六经之总纲、天地之大法;朱熹重订《大学》,调整并增补文字,黄道周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朱熹补缺《大学》是“误书翻阅”。这些质疑与异议对破除以朱子为代表的宋学权威、重新认识与吸收汉学理念具有积极作用。

  其二是批判阳明后学的玄虚与荡越之风,开启实学端倪。

  该书认为,经世与修身是黄道周经学思想的两个落脚点,从这样的思想立场出发,黄道周对阳明后学空谈心性、不务实际、自私狂放等弊端展开了尖锐批判。他主张,无论经世还是治心,都要在细处着眼,在实处用力,通经致用,身体力行。在治学范围上,黄道周一方面以六经为天道载体、学问渊薮,另一方面又倡导博物之学和实测之学,他曾编辑《博物典汇》一书,内容涉及天文、历象、礼制、乐制、理学等70多个知识门类,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的知识学科,概括了这些知识门类的历史简况与主要观点。黄道周的这些理念和努力,对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兴起具有促进作用。

  黄道周不仅拥有丰硕的经学著作,而且拥有深刻的经学理念和新异的经学见解,在中国经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黄道周经学思想论稿》不仅大大拓展了黄道周思想学术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而且填补了晚明乃至明清时期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新时代继承儒家思想的精髓并创新、发展,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古籍出版专刊/社长总编谈
   第03版:古籍出版专刊/社长总编谈
   第04版:古籍出版专刊/广告
   第05版:古籍出版专刊/广告
   第06版:古籍出版专刊/社长总编谈
   第07版:古籍出版专刊/社长总编谈
   第08版:古籍出版专刊/广告
   第09版:古籍出版专刊/广告
   第10版:综合
   第11版:古籍出版专刊/推荐书单
   第12版:古籍出版专刊/广告
   第13版:古籍出版专刊/广告
   第14版:出版报道/专题
   第15版:出版报道/专题
   第16版:古籍出版专刊/优案推介
   第17版:阅读/鲁迅文学奖
   第18版:世界出版
   第19版:分销新视野/出版社自播
   第20版:出版报道/编辑手记
   第21版:资讯
   第22版:精品精荐
   第23版:精品精荐
   第24版:精品精荐
后出转精,经典古籍走进大众视野
晚明大儒思想内涵的诠释与传承
中国图书商报古籍出版专刊/优案推介16晚明大儒思想内涵的诠释与传承 2022-08-30 2 2022年08月3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