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各奖项揭晓。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奖、诗歌奖、散文杂文奖、文学理论评论奖、文学翻译奖7个奖项共35篇(部)作品获奖(详细名单见“好书探”微信公众号)。我们邀请评委对此次评选的获奖作品进行了点评。
书写时代精神 展现人民情怀
中篇小说奖评奖委员会委员谢有顺表示,中篇小说的思想容量和艺术容量都比较大,这届参评作品中,篇幅长、精神饱满度高的中篇很多,尤其是青年作家,特别用心于这一文体。这次作品获奖的是王松、王凯、艾伟、索南才让、葛亮5位作家,作品在各方面很有代表性。《红骆驼》致敬核工业事业中的无名英雄,有正大之气,《荒野步枪手》以节制明快的语言塑造了当代军人的个性形象,《过往》以其独有的故事张力诠释了人性的美德和宽恕的力量,《荒原上》粗砺有力地展示了青春和生命的新鲜质地,《飞发》通过日常生活史的考证写出了个人命运与香港的精神风貌。
作家张楚是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今年他是中篇小说组的评委,他表示感到很荣幸也很有压力。从7月初收到候选作品,他就开始认真仔细地阅读,生怕漏掉一部好作品。在阅读过程中他感觉小说家同行们纷纷在探索中篇小说写作的各种可能性。这些作品中,题材上多种多样,有写家庭关系的,有写扶贫故事的,有写新时代爱情故事的,等等,取材特别丰富。作家们的眼界非常开阔,尽可能地在表达对这个时代的思考和探索。从表达方式上看,很多小说家都在探索中篇小说艺术的可能性,现实主义比较多,也有作家在进行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写作试验。
中篇小说组的另一位评委饶翔表示,13天的封闭评奖,精神始终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状态,其紧张程度更甚于自己4年前第一次担任鲁奖评委。在他看来,评委的职责便是在仔细阅读中,以当前的主导价值为标准,通过反复的讨论寻找共识。最终获奖的5部作品正代表着这种共识,它们无疑都是过去4年里,在不同的方面代表了中篇小说最高水准之作,如葛亮的《飞发》以浓烈的“港风港味”讲述新的香港故事,王凯《荒野步枪手》以坚实饱满、富于力度的形象书写新时代的强军故事等。
短篇小说奖评奖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谈到,本届鲁迅文学奖参评作品的创作年限为2018年至2021年,参评的286部作品内容上题材多样、涵盖丰富,艺术上百花齐放、万马奔腾,既有秉笔直书的现实主义观照,也有奔放的浪漫主义抒怀,更有对艺术方法与表现形式的大胆探索与实践。队伍结构上,老一代作家宝刀不老,目光更加犀利、思考更加深邃、笔力更加娴熟,中年一代风采依旧、笔耕不缀,年轻一代大步登上文坛,带来一股清新怡人的新风。本次获奖的刘建东、张者、钟求是、董夏青青、蔡东5位作家,就是4年来上述种种不完全概括中的代表。
报告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委员张志强表示,报告文学作家们敏锐地理解和书写丰富多彩的现实,在呈现时代精神、展示大国风范的同时,兼具人文关怀、文化思考与深度的精神挖掘。从338部参评作品中,可以窥见这届鲁奖报告文学参评作品“多、新、深、美”的鲜明刻度。“多”既指题材的广泛,也指表现方式的多样,建党百年、脱贫攻坚、航天科技、时代英模等诸多题材繁花锦簇,写作手法也呈现出多样化气象。“新”是指视角的新鲜程度,作家们在现实题材中找到了新视角,在历史话题中有了新发现,作家不只是事件的复述人,更是观察与发现者。“深”是指作家的思想深度与认识高度,优秀的作家会在主旋律的曲调中,配出更为丰富的“和声”,展现出激情之外的理性与见识。“美”是指作品的文学性,不少参选作品都在语言、叙事、结构上有新颖独到之处,展现出报告文学的独特品质。
诗歌奖评奖委员会副主任宗仁发表示,就参评的219部诗集而言,四年来的诗歌创作无疑有着可喜的收获。刘笑伟的《岁月青铜》有着饱满的家国情怀,弹奏出了新时代雄浑大气的旋律。陈人杰的《山海间》以富有灵性的笔触,呈现出西部的神奇自然景观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韩东的《奇迹》在精湛的淬炼中有了更多生活的温度。路也的《天空下》将对现实的细微体察与游历大千世界的感悟融于一体,语言把握旷达开阔。臧棣的《诗歌植物学》格物致知,在身边所见的植物中深入发掘着诗意和美学。
多方面、多角度体现艺术水准
“本届鲁迅文学奖共有237部作品参评散文杂文奖,申报作品多、艺术水准高,类型丰富,笔法多样,创作队伍老中青结构合理,涉及社会文化生活多个领域,展现了近些年中国散文杂文创作的巨大成绩。”散文杂文奖评奖委员会委员房伟谈到,自然书写、历史叙述与乡土关怀是本次参评作品体现出的三大趋势。参评作品或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关注草木鱼虫乃至自然万物,也将目光投向非遗保护和民间工艺;或涉及各历史时期与地域,将复杂的史料与散文杂文独特的文学性相结合,强调以历史情境烛照文化心灵;或追索故乡回忆,审视乡土现实,关心乡村教育,思考乡土现代化,将个人生命情感融汇于山河故人的独特体验中。参评作品还体现出艺术性的提高与文体的创新,表现出近些年来散文杂文作家在艺术上卓有成效的探索。
文学理论评论奖评奖委员会委员杨扬谈到,审读本届鲁迅文学奖的文学理论评论参评作品,第一点感受是量大,本次参评理论评论的作品共161篇(部),数量较往届有所增加。第二点感受是“50后”“60后”“70后”“80后”各代际评论家悉数登场亮相,他们年龄、性别不同,各自的研究兴趣和对象也不同,形成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广泛覆盖和百花齐放。第三点感受是作家作品论和文学现象研究占据强势地位,对小说、小说家的评论较多,同时诗歌、报告文学、网络文学、戏剧等其他文体均有涉及。
文学翻译奖评奖委员会副主任董强说,本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的参评作品,在语种、体裁、译者年龄分布上,均体现出了很强的包容性和多样性。青年学者许小凡专攻艾略特,翻译了戈登的《T.S.艾略特传:不完美的一生》这部鸿篇巨著,全面呈现了这位诗人、思想家的生活历程和复杂内心;德里克·沃尔科特的《奥麦罗斯》采用现代罕见的史诗体,译者杨铁军将全书翻译得回肠荡气、引人入胜;陈方翻译的《我的孩子们》是俄罗斯女作家雅辛娜的长篇力作,译者以女性的细腻,充分传递了原作的韵味;《小说周边》译者竺祖慈的译笔老道传神,可谓达到了与作者藤泽周平的相同心境;译者薛庆国长期从事阿拉伯语文学研究,将阿多尼斯充满智慧与想象的诗集《风的作品之目录》献给中国读者,读来直入人心。(罗建森 侯 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