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精品精荐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关键词 理论自信 理论创新 辩证唯物论
~~~关键词 梁晓声 知青文学 人性
~~~关键词 李清照 诗词 女性
~~~关键词 大学生 教育 互联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理解梁晓声知青文学的钥匙
关键词 梁晓声 知青文学 人性
《今夜有暴风雪》梁晓声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年1月版/46.00元 ISBN:9787515339955

  ○秦婷婷

  《今夜有暴风雪》是中国青年出版社“梁晓声知青小说精品系列”中的一种,精选了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中短篇知青小说共8篇,包括1982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1984年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的《今夜有暴风雪》,以及《为了收获》《白桦林作证》《黑帆》等名篇。梁晓声已发表作品逾2000万字,其中大约五分之一为知青小说,且短中长篇都有涉猎和建树。不论从作品体量上,还是质量上、高度上,梁晓声都是知青作家当之无愧的典型代表。该书尽管选篇较短,但能较充分地反映梁晓声知青文学的典型特色,可作为理解作者知青文学的入门钥匙。

  “上山下乡”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重要的基本问题,不仅关乎2000万知青的历史命运和评价,也与当前青年就业、社会流动、人生使命等问题有着密切关联。梁晓声知青小说描写了“上山下乡”一代知识青年扎根边疆、建设农村的青春奋斗历程,抒发了他们战天斗地、征服大自然的理想主义激情,展现了青年人在其中获得的难能可贵的同伴情谊和懵懂暧昧、真诚炽热而又常常无疾而终的悲剧恋情。他的知青文学表现的是一大批高扬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奋斗精神的知青形象,一改早期知青文学作为“伤痕文学”那种哀怨愤懑的基调,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梁晓声在该书“自序”中道出了理解他知青小说的“一把钥匙”,即作品有没有体现出“对人性、人品、人格的理想”,“在极特殊的年代,在人性很容易被扭曲的情况下,是青年的一些人,能在多大程度上守住做人的底线,并在做人的底线上尽量提升自己的精神坐标和心灵标杆的层级”。他的知青小说重在抒写人性,是将知青作为个体的人从道德上加以抒写和褒扬的。

  梁晓声知青小说中人物的人性集中体现在征服自然的澎湃激情和大无畏精神上。在《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中,叙述者“我”是北大荒垦荒队的一员,连队因为选址错误而无法自给自足,面临解散的危机,副指导员李晓燕立下军令状,带领队员开垦以“鬼沼”为名的“满盖荒原”,知青们发出了“三年不探家”的豪迈誓言。在李晓燕生病期间,“我”妹妹采野菜救人不幸命丧沼泽,铁匠王志刚从当地人那里借来了马,“我”用马驮着副指导员去治病,可她在途中病故了,铁匠留下看守营地,在用斧头和熊战斗时不幸身亡。残酷的满盖荒原吞噬了三个年轻的生命,留下来的人最终成了荒原的征服者,获得了精神的洗礼,“经历了开垦这块神奇的土地的无比艰辛和喜悦,从此……无论任何艰难困苦,都绝不会在我们心上引起畏惧,都休想叫我们屈服”。《为了收获》描写了征服满盖荒原的第二个秋季的故事,满盖荒原上的出血热夺去了许多战友的生命,叙述者“我”将留下垦荒或葬在荒原的人视为英雄,悲壮地喊出“它(指满盖荒原)毕竟被我们踩在脚下”。艰难的生存环境、艰苦的生活甚至于悲剧的死亡给知青群体带来无数的苦难,也使他们在经受苦难以后获得了难得的成长。他笔下的知青总是显得那么纯真、激情、可爱,充满了人性的光辉,给读者极大的感染和震动。

  半个世纪以来,中外学者从历史学、社会学、文学等学科视角积累了卷帙浩繁的知青史料和研究。在社会科学角度对知青进行研究的经典作品中,典型的叙述方式是“理想—现实”关系型的。例如潘鸣啸《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第一部分讲述了发动上山下乡运动的动机;第二至四部分则介绍发动方的理想型在现实中的具体现实,包括不同阶段下放知青政策的演变、运动的对象即知青们的现实生活、当现实与理想大相径庭时知青们的抵抗;第五部分则是作者从理想与现实差异的角度进行反思。这种“理想—现实”关系型的叙述方法能较为有效地反思一场社会运动的前因后果,将理论和现实紧密结合,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如果类比于上述“理想—现实”关系型的范式,可以发现,梁晓声的知青小说重点在对“理想”的表达。

  在对知青故事的处理技巧中,梁晓声的知青小说淡化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而将这场政治运动看成是知青个体征服自然的或豪迈或悲壮之举。他的知青小说中,知青的重要人生目标是去政治化的征服自然,将留下开荒视为忠于理想的、高尚的行为。故事中展现出的知青一代为实现理想而不屈不挠的奋斗、甚至甘愿牺牲的精神令人动容。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描绘精当宏阔、叙事技巧高超、故事引人入胜,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和价值诉求。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读者对作品的解读见仁见智。阅读一篇作品不仅要看作者说出了什么,还要看作者没说出的内容。梁晓声将知青文学提炼出超越苦难、青春无悔的主题,从“人性、人格、人品”的角度来看,是极为感人和成功的,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古籍出版专刊/社长总编谈
   第03版:古籍出版专刊/社长总编谈
   第04版:古籍出版专刊/广告
   第05版:古籍出版专刊/广告
   第06版:古籍出版专刊/社长总编谈
   第07版:古籍出版专刊/社长总编谈
   第08版:古籍出版专刊/广告
   第09版:古籍出版专刊/广告
   第10版:综合
   第11版:古籍出版专刊/推荐书单
   第12版:古籍出版专刊/广告
   第13版:古籍出版专刊/广告
   第14版:出版报道/专题
   第15版:出版报道/专题
   第16版:古籍出版专刊/优案推介
   第17版:阅读/鲁迅文学奖
   第18版:世界出版
   第19版:分销新视野/出版社自播
   第20版:出版报道/编辑手记
   第21版:资讯
   第22版:精品精荐
   第23版:精品精荐
   第24版:精品精荐
《山海经之再见怪兽》电影同名书出版 重构山海经宇宙
为什么要坚定理论自信,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梁晓声知青文学的钥匙
闺阁之秀 文士之豪
“长成大人”与“长大成人”
中国图书商报精品精荐22理解梁晓声知青文学的钥匙 2022-08-30 2 2022年08月3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