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张中江
3月21日上午,中国作家协会“作家活动周”第1期启动。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36位中国作协会员参加本期活动周。3天时间里,作家们致敬文学大师、与中国作协的领导和多家名刊的名编面对面座谈,走进文学馆了解文学史,聆听了王蒙、莫言、刘震云、梁晓声等当代著名作家的分享,真切体验到了“回家”的感觉。
欢迎仪式
作家们领取入会纪念牌
3月21日,中国作家协会“作家活动周”第1期欢迎仪式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欢迎仪式上致辞。活动由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主持。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义勤,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胡邦胜,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施战军,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邓凯出席欢迎仪式。
张宏森代表中国作协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朋友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作家活动周”是中国作协今年推出的重点文学活动。这是中国作协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群团工作重要论述的实际行动,是密切联系服务广大作家和基层文学组织的具体举措,是中国作协转作风、树形象的真诚态度。活动的主旨和出发点,是要发挥中国作协作为人民团体的组织优势,以“作家”为中心,以“回家”为理念,以“活动”为载体,把文学界的朋友们请进来,认一认作协的门,见一见作协的人,聊一聊作协的事,共同建设好文学的家园。
张宏森表示,中国作协是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潜心创作、成长成才的坚强后盾,中国作协的大门永远向广大会员朋友、向文学界的朋友敞开。希望通过“作家活动周”全力培育中国文学新力量,建设规模宏大的文学人才队伍,为各级作协开展工作探索新路作出示范,带动作协组织更好地面向作家、面向基层、面向社会。
张宏森指出,长期以来,中国作协的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作家朋友的热情支持。举办这次活动,就是希望能创造机会让作家朋友们进行丰富而有意义的文学之旅,留下短暂而难忘的文学记忆,激发强劲的文学动力,潜心创作、立志成才,创作出更多无愧人民、无愧时代的优秀作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充沛的精神力量。
张宏森强调,中国作协高度重视“作家活动周”的组织筹备,立足于作家视角、文学立场和创作需求,充分结合参加这期活动的作家朋友的特点,精心筹划,出实招、求实效,使作家朋友们通过参加活动,拥有真收获、留下真感情。希望通过“作家活动周”,切实凝聚起“文学一家人”的情感力量,建设温馨和谐的作家之家,营造团结奋进的文学氛围,增强文学发展的生机活力,让更多怀抱文学梦想的写作者成长成才。
作家代表索南才让在欢迎仪式上发言。他谈到,在创作的道路上,很多作家都得到了中国作协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支持,他也是在中国作协的关心和爱护下不断成长、不断提高的。希望中国作协团结作家朋友的优良传统能一直延续下去,让更多成长中的作家得到庇护与帮助,让大家在最艰难、最需要的时候,因为有中国作协而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走得更高更远。
“有请范雨素,今天是你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第218天……”当天仪式上,每位作家都领取了一份具有特殊意义的礼物——镌刻着自己入会日期的纪念牌。作家们也纷纷拍照留下了难忘一刻。
欢迎仪式结束后举行了“致敬大师”活动。作家们集体前往中国现代文学馆庭院,按顺序参观了文学大师雕塑,并分别献花表达敬意。
走进文学史
还原当年书房景象
3月21日下午,在“走进文学史”现场,邱华栋、邓凯和36位作家分为2组,先后参观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展、现代作家书房展等中国现代文学馆常设展览,欣赏了作家画廊和馆藏珍品。
中国现当代文学展以时间为线索,展示了20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和重要文学事件,梳理了重要作家的文学创作成就与文化活动实践。
现代作家书房展通过还原作家书房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复刻了作家写作的时空场域,展示了作家捐赠的藏书和文物。张志民用女儿的花裙子缝制的台灯灯罩、臧克家的雕刻着云龙五现花纹的花梨木写字台、萧军的“蜗蜗居”、冰心的“玫瑰花房”、丁玲的简易衣橱……参观展览的作家们走过一位位现代作家的书房,从丰富的器物中,想象和探寻着前辈作家的创作日常和生活细节。
文学馆畅谈
更全面认识中国作家协会
3月21日下午,参与活动的36名基层作家相聚中国现代文学馆,畅谈文学的光荣与梦想。张宏森、李敬泽、邱华栋、邓凯参加活动,并与作家朋友进行交流。
张宏森首先向作家们介绍了中国作协的内设机构、历史沿革以及发展脉络,同时表达了对新时代文学繁荣发展的美好愿景。他用简洁明了的话语,介绍了“中国作协是什么”“中国作协从哪里来”“中国作协要做什么”等大家关心的问题。
李敬泽回忆起自己在作协近40年的工作经历,感慨万千。为作家服务是光荣的事业,看着一个个文学朋友的成长之路,他感到自己的工作特别有价值。
与会的36位作家轮流介绍了自己的成长和创作经历。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的曾经务农多年,有的曾经就职高级管理岗位,生活背景虽然不同,但对文学的热爱是共同的。
名编面对面
编辑和作者永远都是一家人
3月22日,中国作协“名编面对面”活动在北京举行。14位在京名刊名社名编与36位基层作家相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共话有关文学创作、编辑与出版的经验和体会。邱华栋出席,活动由邓凯主持。
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李红强、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总经理李师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当代》主编徐晨亮、《十月》主编陈东捷、《青年文学》主编张菁、《北京文学》执行主编师力斌、《诗刊》主编李少君、《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中国作家》主编程绍武、《小说选刊》主编徐坤、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文艺报》副总编辑胡军、《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先后向作家们介绍了各自刊社的历史沿革、重点栏目、稿件需求、出版计划等情况,并向大家发出诚挚的邀请,希望各位作家能够将优秀的创作成果交付到自己手中。与会作家也纷纷提出了自己创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参会名编们给出了相应回答。
“零距离”聆听王蒙、莫言、
刘震云、梁晓声等文学大家讲课
盛大的文学活动,自然少不了文学名家的身影。在“春天一堂课”和“名家零距离”活动上,王蒙、莫言、刘震云、梁晓声等文学大家的出现,引发了众多关注。
3月21日,作为共和国文学的同龄人,“人民艺术家”王蒙当天上午走进鲁迅文学院,开讲“春天第一课”,分享文学与生活的经验。这不仅是“作家活动周”第一讲,也是鲁迅文学院开设的“鲁院大讲堂”第一讲。张宏森以及吴义勤、邱华栋、邓凯等书记处同志来到现场,与作家们共同聆听。
在现场,36位基层作家以及50位鲁迅文学院第43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的学员们早早等候,翘首以盼。网络平台上,还有数量巨大的观众群体,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近距离听讲。为做好此次活动周传播,中国作协在重点合作平台抖音创建的话题活动“作家活动周”同步上线,期待作家朋友以及广大读者用户踊跃参与短视频投稿,共同记录作家活动周值得收藏与分享的闪亮瞬间,分享与名家名作的故事,引发众多网友参与。
当天讲座中,精神矍铄的王蒙先生,首先谈及“怎样的作品才能经受住生活的考验”,由此进入第一个部分“文学与时间”。从事写作已70年的王蒙,以《青春万岁》和《这边风景》为例,谈到生活对创作的重要性。他认为,作为写作者,保持对生活的浓厚兴趣与审美力是十分重要的。“我爱生活胜过了爱我自己。”
王蒙还谈到了“文学与想象力”的话题。他提到,自己最近看了《三体》和《流浪地球》,得到的启发就是要敢于想象、能够想象。
3月22日下午,“作家活动周·名家零距离”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莫言、梁晓声、刘震云3位大家同台分享写作经验,与36位基层作家面对面交流,讲述创作经验、分享创作感悟。张宏森、邱华栋、邓凯来到现场。活动由施战军主持。
莫言回忆起自己创作之初、处女作发表的经历。那时他把写好的作品寄出后,天天盼着送报纸的摩托车到来的声音。最终等到了保定市文联主办的文学双月刊《莲池》回信。这篇写新婚妻子在一个春雨霏霏的夜晚想念远在海岛驻守的丈夫的小说,修改后以《春夜雨霏霏》为题发表在1981年第5期《莲池》杂志上,成为莫言文学的起点。写作多年之后,莫言发现,从小生活的村庄才是写作最好的素材:每个认识的人都栩栩如生,都能写进小说。
“最初读的文学作品对后来文学理念的养成,非常重要。”梁晓声的文学记忆与家庭有关,那是母亲做活计时给孩子们讲的故事,是哥哥语文课本上闻一多、殷夫的诗,高尔基的小说……后来,他下乡到黑龙江兵团,在兵团里有机会经常聆听名家讲座,获得了更深一层的文学经验。
刘震云表示,好的文学作品都有哲学性的思考,思想的力量支撑着文学的深度。“生活停止思考的地方,文学便开始了它的思考。如果文学的思考和现实的思考一致,大家就不看文学了”。
随后的互动环节,范雨素等基层作家也提出了自己关心的问题,三位名家一一解答,活动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
据介绍,中国作家协会“作家活动周”今年计划按季度举办4期。第1期以“作家朋友 欢迎回家”为主题,邀请创作活跃的基层一线会员参加。通过“春天一堂课”“走进文学史”“文学馆畅谈”“名编面对面”“名家零距离”“故宫深度行”“文学一家人”“北京看《日出》”等活动,拉近与作家们的距离。这些作家代表着我国文学事业中最基础也最具成长性的文学力量,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力争让作家们感受“回家”的温暖,坚定文学的信心和追求,增强文学创作的动力,推出更多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推动新时代文学向“高峰”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