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林:古籍编辑的案头书应该都差不多,《辞海》《现代汉语词典》《通用规范汉字字典》《古代汉语词典》都翻烂过,再就是《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也比较好用。平台用得不多,“汉典”“读秀”算是常用的。个人感觉做编辑还是重在积累,说得玄乎点儿就是感觉,看稿子多了,就会知道哪里容易出问题,一查准有。
◎程鲁洁:平时我手头一定会备一本《辞源》,校稿时遇到拿不准的繁体字查阅一下十分有必要;《现代汉语字典》也是我放在手边来查阅的,同一个字对应几个繁体字时,查阅字义和用法,《现代汉语字典》是最简洁的工具。数据库兴起后,我也经常上几个数据库去查阅。稿件中有些古籍的断句、用字,我觉得有问题的时候,会登录中日基本古籍库去查阅,而为了了解一些善本古籍收藏情况,我会登录中国基本高校古文献资源库读者检索系统、中华经典古籍库等进行查阅。
◎胡宝亮:辞书:《通用规范汉字字典》《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清代六部成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平台:强国词典、中国搜索、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第一、二版)、国学大师等。综合性数据库:读秀、超星、中国知网等。古籍数据库: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华经典古籍库、瀚堂典藏古籍数据库、鼎秀古籍数据库、雕龙古籍数据库、书同文古籍数据库等。这些平台、数据库相互配合联合使用,可以查证非常多的知识点,是编辑知识储备的延伸,是编辑不可或缺的知识宝库和必备工具。相当数量的数据库可以免费使用,在网上注册浙江图书馆、湖北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获得用户权限后就能使用。古籍数据库对古籍编辑有极重要的帮助,我曾撰写《我与古籍数据库》一文,比较了各类古籍库的侧重点,发表在《软实力研究》上。
◎王荣鑫:古籍编辑查资料的能力一般比较强,这个专业的人往往有“收藏癖”,喜欢囤积资料。出版社很多同事核引文、找依据遇到问题,也常常来找我们部门的同事帮忙。现在古籍编辑应该都普遍使用数据库,过去用中国基本古籍库、鼎秀、中美百万、学苑汲古等等,它们各有不同的优势。最近几年出现了准确率更高的中华书局的中国经典古籍库,今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线了尚古汇典,跟经典古籍库模式、标准都是相似的。古籍库是否好用关键是内容的量够不够大、够不够全。而目前高质量的点校古籍,大部分都在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这两家社,它们在这方面积累了半个多世纪,所以这两家在既有资源的基础上上线了古籍数据库,这是读者的福音。各个地方古籍社以及像综合性出版社,也有一些较好的点校本,有实力的将来可以自己开发数据库,也可以跟成熟的数据库合作。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将来古籍数据库越来越多,读者要想方便使用这些数据,就得购买。尚古汇典上线后,我们向浙江大学图书馆推荐了该库,图书馆反馈说该库很贵,先让我们试用一下,后面再看。大学图书馆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个人了。就像现在很多喜欢看电视剧的朋友反映要畅快地看电视剧,需要在很多个平台充会员。将来可能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当然,当下的主要任务还是先把各个库建立和,完善起来。
另外,有一个小的工具书,我有使用心得,就是《中国历史纪年表》。我们编文史书几乎每本书都要用到历史纪年表,已经出版的纪年表很多,也有附在工具书后面的。我觉得最好的是《辞海》后面附的《中国历史纪年表》。这个表精确到了每一年,每年都列有公元、干支、年号等纪年方式;同一时间存在不同政权的不同年号的,也在表里并列表示清楚;当年改元的情况也标注得很清楚,所以比较实用。《辞海》很厚,每次都搬着《辞海》用不方便。我从《辞海》里把这个纪年表抽出来,做了32开缩印本,自己用着非常便捷,所以给编辑部每个同事也送了一册。
◎王李: 幸运地生逢信息时代,有强大的检索工具和开放平台。常用到的工具实体书如《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网洋撷英:数字资源与汉学研究》;资源网站如国图官网;导航网站如“奎章阁”特别是“全球汉籍影像开放集成系统”;公众号如“木铎书声”和“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小程序如“字鉴”。特别感谢这些平台的开发维护者、信息分享者。当然还要感谢开放信息的藏书机构。
◎孔伟伟:合理利用各类学术数据库,有助于提高古籍编辑工作的准确度和效率。爱如生、籍合网、雕龙是我使用频率最高的古籍数据库;《汉典》是我最常使用的查字、查书法字工具;textpro是最常用的文字编辑工具;汉典重光是最常用的古籍OCR平台;古籍酷是最常用的标点网站。善于利用这些数据库和工具,也能大大降低古籍编辑“加班”的频率。甚至于word软件,如果善于利用也能出奇效,合理利用它的文档比较功能,会让校对工作大大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