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优案推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读“童年中国书系”第五辑之《椰林与冬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引用 [1]谈凤霞. “把你从沉睡中摇醒”:对童年藏所的寻觅与再出发 [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5-05-09(09).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你从沉睡中摇醒”:对童年藏所的寻觅与再出发
  “童年中国书系”第六辑

  翌平主编,韦伶、高巧林、杨巧、任富亮、王轲玮著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25年3月版

  25.00元(册)

  内容简介:

  “童年中国书系”以书写童年为主题,是冰心奖获奖作家献给孩子们的一份珍贵礼物。作品以童年乡土回忆为轴,串联起童年生命中对作家至关重要、印象至深的亲情友情、故乡风物、琐碎细事,给孩子们讲述过去和正在发展着的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梦想、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作品是一个个具有个体色彩的童年故事,又因作家来自不同地域、受不同地域文化滋养,使得他们的倾心著作汇聚成一幅书写童年的中国文学地图、社会文化长卷。

  ■谈凤霞

  美好的文字如音乐,有其令人沉醉的旋律,尤其是那种对个人生命体验的真诚诉说,最易拨动读者的心弦。在冬季读韦伶回忆童年的散文集《童年藏所》,我原本放的背景音乐是维瓦尔第“四季”组曲的《冬》,才读了几行,立即把音乐转成了《春》,因为韦伶这个“绿人姐姐”的性灵文字是属于春天的,毛茸茸,水灵灵,清新又葱茏。一如她在《气味里的时间记忆》中所言:“春天的气味就是把你从沉睡中摇醒,召唤你出门赏花踏春的气味,它是绿蒙蒙黄嫩嫩的,是随风一浪一浪摇曳着过来的。”在人生季节中,童年是万物生长的春天,有许多愿望在萌芽,有许多美好被收藏。韦伶对于童年藏所的深情回望,就如春之女神对于春天的巡礼,释放或点亮每一种“光芒”,轻柔地把我们“从沉睡中摇醒”。

  《童年藏所》把我们摇醒,摇醒沉睡的“身体”和“感觉”。童年胜于成年的一大能耐是拥有“醒着”的感觉。孩子的各种感官细胞似乎特别活跃,因此童年的生命便有了蓬勃和丰沛的可能。艺术家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哲学家马克思说:“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和哲学家,他们虽然可能概括不出高深的至理,但凭着本能和直觉可以抵达理想的至境。对于孩子而言,天地间处处充满新鲜和奥秘,而他们与生俱来的一种“天命”就是去发现周遭的美与可爱,去探索世界的神奇。韦伶选择“童年藏所”这样一个名字,既有时间的追溯,也有空间的寻索,这些“藏所”中汇聚了各种鲜活的感觉,也涌动着饱胀的生命力。

  自然万物是韦伶所爱,她几乎张开了全身的毛孔去体验自然的种种曼妙,对于色彩、光影、声音、气味等都有着敏锐的感觉。她饶有兴致地分享童年丰富多彩的体验,逼真得似乎那些正发生在此时此刻。《气味里的时间记忆》以季节为序描绘春夏秋冬的各种气味,如春天的野草香气、夏天的树荫气味、秋天的果实气味、冬天的蜡梅香气和春节食物气味等,以气味浸润对于自然和生活的歌赞。《颜色的国度》描绘不同颜色的情感和意蕴:“很小的时候,颜色就带我们窥探一个个我们还无法完全进入的所在。那是我们身心捕捉到的对这个世界的感官拼图、情感色块和审美想象,它潜藏在我们遥远的遗传经验里,像透明的气味一样,诱惑我们去探索生命中那些未知的五颜六色的故事。”颜色教会孩子难以言说的对美的领悟和做人的修养,“我们能够看见这个世界,并分辨出它细微精妙的不同颜色带给我们的神奇感受,就要珍惜我们的眼睛对色彩的捕捉和传递给身心的各种感知。”《声音的模样》描绘敏于听声且有感觉的连通,她能“看见”不同声音的“模样”,认识到“声音是教我们辨识和了解这个世界的生动课本”,“声音里有许多用语言都说不准、说不清的细微的东西”。她所记叙的不仅是自然万物的天籁之音,也有时代社会的声音,比如那时的人通过广播和收音机里的声音认识广阔的世界。她也通过亲人的声音感受慈爱,写贴着父亲后背听他说话:“透过爸爸的背传来的说话声模糊厚实,有点遥远又有点近,如同大地隔着泥土对我说话,好像在说:‘待在我身上别怕,有我驮着你,去哪里都不用担心。’”这类情感充沛的细节如电流般触动人心。

  擅长书写少女的韦伶用温婉的笔致传达女孩对于美的探索、向往和幻想,她们通过自由的绘画、随性的舞蹈等身体感觉去触摸世界和表达自我。《女孩的画画藏所》中,两个心气相投的女孩乐此不疲地以绘画“把那些会消失的光线和气味留下来”,“画的国度”是一个想象的国度,“它超越了贫瘠的现实,让我们的童年世界饱满鲜活、充满憧憬和神奇,就像那咚咚咚咚跳动的太阳。”作者点染了“走神女孩”那“生长期的白日梦气息”,也不无自豪地揭示了女孩自己发明的“腿画”秘密。她用许多植物的比喻去形容那茁壮成长的生命:“世界散发出的强烈绚丽的气息吸引着我们去靠近,像一颗向阳的种子那样拼命地发芽长大。”“一个充满欣喜的初生生命每天都在太阳下伸着她藤蔓的触角,到处去试着探索、抓取、攀升和表达。”女孩渴望飞翔,把脚尖变成翅膀翩翩起舞。她最初“自发”的舞蹈乃是源于自然的养育,跟着树和天上的云一起舞动。跳舞让她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得轻灵:“我们挣脱了沉重和压迫,无声地向着大地和天空摇摆欢呼,撒着欢儿。这时候的世界充满善意,柔软美好,吸引着我展开自己的身体,去用身体语言表达对世界和对自己的喜爱。”她懂得“为自己跳舞、为大地跳舞”才最自然最快乐。在天地间起舞的生命姿态如此自由自在、率性蓬勃,合乎作者所喜悦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韦伶尤其钟情于树,倾心创作了一系列个性化的“树文学”,追根溯源,原来她儿时就喜欢藏在树叶下面当隐身小人儿,从独特的角度观察世界,也安静地感受阳光、微风、花香沐浴的“皮肤印忆”——寻找大多数人丢失已久的“身体感觉和古老记忆”,发现各种各样的“秘门”,蜕变成“精灵”。童年躲藏的树叶小屋至今都让她的“眼睛耳朵鼻子皮肤上留着‘活着多么好’的身体美妙记忆”,永远激发着她对自然、世界、生活和生命由衷的喜爱。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Yi-Fu Tuan)在其著作《人文主义地理学:对于意义的个体追寻》中专门讨论“感官能提供什么”:“如何学会热爱呵护我们的环境?如何负起我们的生态责任?除非我们用所有的感官去感知,除非森林草原对我们来讲不仅是一种景色,还是一种声音,一股芬芳。”韦伶的所有作品似乎都在充分践行“感官”的使命,建构了一种具身化的生态主义,如湿润的水雾缭绕于字里行间。

  《童年藏所》把我们摇醒,摇醒沉睡的“思想”和“心灵”。韦伶在对童年藏所的回顾中,常会自然而然生出对于生命的感悟,也常会情不自禁地发出对历史的追怀和对当下的反思。她满怀欣喜地回忆自己在自然中游戏、舞蹈和探索的自在童年,对照现在被禁锢、被异化的单调童年,感慨“我的童年能够有一个树叶小屋和大地课室”的幸运和幸福。“直到现在,我仍然愿意做一个在树叶下面用身体的各个细胞去感触追寻大地密码的精灵。我努力争取不要变成一台复印机和机器人。”这一“不要”是对当下遏制生命感觉和活力的童年现场的批判。她在山坡上守望生宝宝的玉米地,惊讶于一颗玉米的孕育:“生命能够一轮轮循环繁衍,都是大地万物的功劳。童年那块玉米地告诉我,大自然实在太神奇太了不起了,它创造了这颗地球的亿万生灵,并且引导我们去尊重和珍爱它们,延续我们活着的生动和美好。”童年的玉米地给她带来思索和警示:“那块生命自然生长的山坡,让我一生都会珍惜和爱着了不起的大地原生万物。”基于对生命的感知和拥抱,她也表达了对现代技术和人工智能发展可能带来某些问题的忧虑,因为技术合成出来的“它”会“远离大地的泥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她的闭塞。相反,她有开放的人文思想,比如她认识到每个人对颜色的理解不尽相同,都带着各自的经验、喜好和角度,因此我们既要“快乐地珍藏个人审美印象”,也要“尊重其他眼睛看颜色的喜好”。

  思想的包容并不意味着要削平锐气,她在赞美各种独特的声音时,也毫不粉饰地揭示有些声音的“伪装性和欺骗性”,批判技术制造了声音的模仿术和化妆术去欺骗和陷害的恶行。她认定孩子的声音是最好的,因为它真实又新鲜:“我会一直去寻找那些真实的、原本的、活生生的声音。如果我的声音一直都是涩涩的,一直都如同一个孩子的声音,那就让它永远那样,也没什么不好。”她重视发出“自己的声音”,因为它“是我们要守住的,与我们的生命同样珍贵的东西”。她循循善诱,并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读者,而是用交流的语气问你:“你觉得这想法是一种自负和偏见吗?”在根本上,她希望读者能拥有源于自身思想的“自己的声音”。因此,这里有其谦和与通达。

  幼小的心灵“容易被一些非凡的东西所击中”,因而去拷问和考验自己。小时候的韦伶独自走路去山坳对面,参观红岩村那承载着革命历史的小洋楼,瞻仰照片上那些为着“救国”与“真理”而投身革命的年轻笑脸,激荡起对自己的灵魂拷问:“他们是有追求的人。你是什么人?”她独自登上山顶,在悬崖边眺望壮美江山让她备感震惊:“对一个从小在山谷的缝隙里长大的女孩来说,突然间从山坡高处看到舒展向远方的江山大画,她的眼睛和心都向着大和远打开了。”她认识到江山好大而人好小,扪心自问:自己应该成为这坡上的一棵“沉默的冥想者”的树,还是成为一个心怀他人、有行动激情、奔向那革命小楼的歌唱者?“我肯定还想不好这些,但我得想想这个事。”这一朴素诚实的自白孕育了一种自发的人生启蒙,是对于生命价值的朦胧探索,尽管暂时没有答案,但是心灵的远行已经启程。

  心灵,是一个无比曼妙但又抽象的词,是个体深刻而复杂的内在世界,是感知、情感、思维、记忆等多种心理活动的汇聚。随着年岁日长,心灵可能会被琐细的日常耗得日渐干枯,甚至停止了生长。韦伶笔下的童年那么有声有色、有血有肉、有情有调、有滋有味,是因为那颗童年的心灵依然丰盈如饱满的果实。小小的心灵中常有无边无际的幻想和梦想,她画出心目中“古老又永恒的蓝石头”,这些蓝石头是她“长大后要走到天涯海角寻觅的宝贝”。(蓝石头也走进了她后来的小说《幽秘花园》,成为里面的主角白婆婆直至老年还要出发去实现的梦想。)她喜欢在云朵下、树叶下、月光下尽情地舞蹈,在大自然中发明并痴迷于各种各样简单而有趣的游戏,如德国思想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所言:“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她相信万物有灵,总能以各种幽微的方式去对自然和世界“说话”,其心灵里常会有单纯的愿望和温柔的善意。她虽然喜欢蝈蝈,但一旦体会到蝈蝈被关在笼子里的不自由便会感到伤心,所以不再把它当作宠物据为己有,而是将它作为邻居和自由精灵放归野外,爱它在野外自由地飞来飞去的样子。年幼的她喜欢用花草树木和精灵等意象去说话。精神分析学家荣格认为:“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千万个人的声音说话……他在我们身上唤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这些力量,保证了人类能够随时摆脱危难,度过漫漫长夜。”童年时期也具有看似稚嫩实则阔大的“原始”心灵力量,同样不可小觑。

  当代西方哲学家阿兰·德波顿和约翰·阿姆斯特朗在其合著的《艺术的慰藉》中强调艺术是治愈心灵的工具,剖析了艺术的七大功能,其中一项功能的宗旨是:“教导我们成为善于爱的人:懂得热爱河流、热爱天空、热爱马路、热爱石头。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成为懂得热爱别人的人。”艺术可以唤醒麻木的心灵,“艺术能够剥开我们的外壳,把我们从习以为常的泥沼中拉出来,不再对自己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借助艺术,我们能够找回原本的敏感度,以新眼光看待旧事物……”韦伶的《童年藏所》也带来了种种令人耳目一新并且心有所动的“艺术的慰藉”。她复现了童年鲜活的感觉、思想和心灵,展现了一个天真自然、自由自在、自娱自乐的童年生态场,也闪烁着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人童年期的时代和社会光影,其底蕴则是对于纯粹的生命之美与爱的热烈礼赞。韦伶在小说和童话中塑造的主题、形象和意境,似乎都能从其童年忆往中找到源头的活水。书中呈现的这一亲切的“保鲜”效果,不仅得益于其娓娓道来、优美细腻的文字将瞬间化为永恒,更源于其永远生机勃勃的春天般的心灵之光的照耀!

  韦伶在全书第一篇《女孩的画画藏所》的结尾殷切叮咛:“祝愿我们都能守住童年的画画藏所。”其实何止是画画藏所?童年的所有尝试、触摸、探索和历练,都是一种积聚或转化成长能量的“藏所”。感谢韦伶的《童年藏所》敞开其私人记忆的美妙风景,轻柔又迫切地把我们“从沉睡中摇醒”,催促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去寻觅自己曾经有过却被遗忘的童年藏所,去守住我们宝贵的童年矿藏。“守住”,并不是停留于满怀眷恋的流连,而是从中汲取童年的能量和力量再出发,无论我们处于人生的哪一个季节,都能张开春天的眼睛,迈开春天的脚步,焕发春天的气息,一路绿天涯……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集团产经
   第03版:出版报道
   第04版:专版
   第05版:优案推介
   第06版:分销新视野/操作实务
   第07版:分销新视野/操作实务
   第09版:优案推介
   第10版:分销新视野/专题
   第11版:分销新视野/个性书店
   第12版:优案推介
   第13版:优案推介
   第14版:综合
   第15版:出版报道
   第16版:综合
   第17版:中国编客
   第18版:中国编客·特别策划
   第19版:中国编客·特别策划
   第20版:中国编客·专栏
   第21版:世界出版
   第22版:世界出版
   第23版:阅读推广
   第24版:精品精荐
   第25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26版:中国阅读周报·严选好书
   第27版:中国阅读周报·严选好书
   第28版:精品精荐
   第29版:中缝
   第30版:中缝
“把你从沉睡中摇醒”:对童年藏所的寻觅与再出发
漂泊童年里的冬雪与海风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优案推介09“把你从沉睡中摇醒”:对童年藏所的寻觅与再出发 2025-05-09 2 2025年05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