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一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兼论中国图书价格是否偏高
~~~——兼论中国图书价格是否偏高
~~~——兼论中国图书价格是否偏高
~~~——兼论中国图书价格是否偏高
~~~——兼论中国图书价格是否偏高
~~~——兼论中国图书价格是否偏高
~~~——兼论中国图书价格是否偏高
~~~——兼论中国图书价格是否偏高
~~~——兼论中国图书价格是否偏高
~~~——兼论中国图书价格是否偏高
~~~——兼论中国图书价格是否偏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图书定价制度研究
——兼论中国图书价格是否偏高
  ■陈 昕(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

  编者按 2006年初,书业入列“全国十大暴利行业排行榜”,“高书价”成为社会舆论讨伐的焦点;与此同时,处在转型期前夜的书业界,却为利润的逐年下降而焦灼。针对业内外对于“书价到底高不高?”大相径庭的认识,2006年7月7日,本报刊发博库书城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冲的文章《“高书价”是不是一个伪命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业内外对于书价的大讨论。在随后的两年间,本报持续关注这一话题,以多个版面先后刊发了《中国书价是是非非》(2006年12月1日1版)、《涨价声中再问中国书价》(2008年8月1日1版)、《告诉读者一个真书价》(2008年8月22日1版)、《当读者非理性看待书价》(2008年9月23日1版)等专题报道,并与搜狐网联合发布“再问书价专题”读者调查,深入剖析方方面面的现象与观点。

  2009年末至2010年中,《图书公平交易规则》从出台到修改的过程中,关于图书定价销售的议题再度牵动业内外神经,本报以《八五折十六问》专题(2010年1月22日1版)做了深度剖析。后续又刊发了台湾出版人郝明义《现阶段我们需要定价销售制的理由》(2010年10月15日1版),条分缕析定价销售于书业的影响。

  2007年12月起,本报与书业专业数据研究机构上海东方出版交易中心联合打造“商报·东方数据”,以每月一期4个版的篇幅刊发,其“中国出版物流通监测系统”目前已汇集了2004年以来的图书零售信息,监测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000多家门店的零售信息,年监测图书零售码洋规模40亿元,为书业提供最及时、最全面的数据和信息咨询服务,为业内研究图书定价建立了数据基础。

  2010年6月25日,以整合中国新华书店系统资源为目标的“一网通”项目启动,整合后的全新零售网点销售监测点预计将超过万家,届时,“商报·东方数据”也将进一步升级为服务中国出版业最大的书业市场数据库、信息库,将为业界进一步研究图书定价提供数据支持。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长期关注上述问题,历时两年,运用相关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探究图书内在属性、中国图书定价制度和价格水平演化的历史进程,对当前中国图书价格是否偏高这一问题给予全面系统的回答。本期特以4个多版的篇幅刊发此文,以飨读者。

  上篇

  图书定价的经济学分析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图书价格管理体制改革之后,图书价格的不断攀升一直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近年来,在各种有关影响读者购书因素的调查中,图书定价均排在首位。例如2008年上海市民读书情况调查显示:78%的市民认为目前书价偏高不好接受;58%的市民表示,正是因为书价太高而影响自己的读书愿望;还有39%的市民表示,因为正版书太贵而购买过盗版书。而更具全国性的2008年开卷读者调查报告显示:有60%的读者选择网上购书的原因在于“网上书价较便宜、折扣大”。

  现代经济学告诉我们,价格是其研究的核心问题,所有经济规律的后面都有价格规律在发挥作用,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背后的运行机制、规律和法则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价格变化上。本研究报告将从图书价格这一最显性的现象入手,运用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对图书商品的内在属性进行分析,并深入探究其价格形成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描述中国图书定价制度和价格水平演化的历史进程,对当前中国图书价格是否偏高这一问题给予全面而系统的回答,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在研究图书价格时,特别要分清的是经济学分析方法和社会学分析方法的区别。社会学更多的是以问卷调查的主观感受(比如读者是否普遍感到书价很高)作为立论的依据并展开相应的分析。经济学中关于商品价格的分析则是以供给-需求分析方法为基础,以实际价格和均衡价格的偏离度作为衡量价格的标准尺度。而商品的经济属性又是其价格波动的基础,各种因素总是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动对商品的价格水平发生作用,不同经济属性的商品,其对同样的供求关系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因此,本研究报告把图书商品经济属性的分析作为图书定价问题研究的起点。

  一、 图书商品的经济属性分析

  商品的经济属性可以用弹性指标进行具体量化,该指标能够对商品价格、收入与需求关系进行一般性的描述。图书的需求价格弹性直接影响到出版厂商的定价决策,图书的收入弹性则直接反映出消费者对图书商品的非必需性需求。而更为重要的是,图书作为“传达思想和文化的工具”,具有与其他商品不同的特殊属性,在赋予图书较强垄断性的同时,也显示出其信息产品的特性,以及较强的正外部性。

  性质1:图书是低价格弹性商品

  在经济学中,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在其他商品价格不变、收入也不变的条件下,某一商品价格变动1%而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弹性反映的是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弹性越大,则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越敏感,反之则越迟钝。价格弹性对商品定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商品的价格弹性较高,则厂商更倾向于采取低价策略,因为此时商品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将超过价格下降的幅度,从而提高厂商的收入。(下转第5~8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分销视野
   第03版:专版
   第04版:广告
   第05版:专题
   第06版:专题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专题
   第09版:大众出版
   第10版:专业出版
   第11版:教育出版/书人书事
   第12版:世界出版
   第CM01版:中国传媒周刊
   第CM02版:中国传媒周刊/专题
   第CM03版:中国传媒周刊/国际
   第CM04版:中国传媒周刊/综合
“日本”板块升温速度加快
网店如何做读者的双面胶?
平板电脑=数字化的未来?
中国图书定价制度研究
物联网:书业也能挤上早班车
图片新闻
2011年书博会主题语会徽吉祥物揭晓
《地图与领土》摘得龚古尔奖
江西出版集团接管*ST鑫新
人民军医社争当卫生数字出版排头兵
报头
中国图书商报一版要闻01中国图书定价制度研究 2010-11-12 2 2010年11月12日 星期五